为什么许多人会有满洲是地名(为什么日本有一个根域名)
为什么日本有一个根域名,为什么许多人会有满洲是地名?
中国东北从来都不是什么“满洲”
一、东北与满洲名称的源起与含义
考“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是从地理方位上将中国分为四方四隅,东北为其一隅。其后《淮南子·坠形训》:“东北薄州曰隐土”亦本此意。辽金之际,设有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招讨司等官职,赋予东北以区域管理之意,然其所指并非现今东北之意。明清之时,“东北”一词已将方位和区域之意合二为一。清人曹廷杰在《东北边防辑要》中写道:“朔方备乘于中俄交界考据说明,顾其时俄人乘隙窥我东北。尚有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城定议界碑,故其书于东北边界,凡中俄分属山川,不惮详述。”其中“东北”一词即与现今所言之东北意思相当,只不过所指范围较今东北为广,“凡东北滨海之地,悉隶提封之内”。“东北”完全意义上用于区域和行政所指,是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用金毓黼先生所言即“中国东北”之简称。“用‘东北’一词,以概举今辽吉黑热之地,既无偏而不备之病,亦不受时代迁移之影响”,而“满洲满蒙诸名称,皆义由外铄,喧宾夺主,……不惟不可轻用,且宜力斥其非,必以东北立名,而内外之界始严。” (金毓黼: 《东北通史》上编,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翻印本) 其时的“东北”是相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南京而言的,表明此区域在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的一部分。如今“东北”的概念是以北京为坐标系的原点确定的,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满洲”一词,出现于清初。清太宗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洲,始有“满洲”之称。皇太极之所以改称女真为满洲,近人金毓黼先生有详细考证。清人《满洲源流考》中说:“天男乘船顺流下,至河,步登岸。……众曰‘此天生圣人也,不可使之徒行’。遂交手为舁,迎至家。三姓者议为主,遂妻以女,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建号满洲,是为国家开基之始。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殊师得大皇帝’,翻译名义曰‘曼殊,华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经云‘释迦牟尼师昆卢遮那如来,而大圣曼殊室利为昆卢遮那本师。’殊珠音同,室师一音也。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满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其中认为满洲是佛号曼殊之对音。《孟森心史史料》又称:“‘满洲’一作‘满住’,为女真大酋之称,历代相传如此。明正统三年,有建州卫都指挥李满住,为朝鲜所迫,内徙辽东,李氏得称‘满住’,犹女真种人戴为共主之意。后清太祖建元称号,将士亦以满住称之。满住即满洲,亦即酋长之尊称。” 其中认为满洲是女真酋长之尊称。金毓黼先生综合了“满洲是佛号曼殊之对音”与“满洲是女真酋长之尊称”两说,提出:“‘满洲’之音由于‘曼殊’;‘满洲’之义,乃为酋长,既非部族之名,更与国号无关。且太祖建国,本号后金,崇德改元,以清易金,其后追述往事,有所讳饰,乃借酋长之名,以为部族之称。” (金毓黼: 《东北通史》上编,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翻印本) 可见“满洲”一词在当时是指民族而言,满洲族简称即为满族,没有任何行政区划方面的意义。
其实,在清末时期,由于融合、通婚和汉化,满族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其重要的民族特性正在日益丧失。但与此同时,“满洲”这个词却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由于与外国的单独联系增多,“满洲”一词成了19世纪日、俄帝国主义实现其野心的一个方便的媒介。作为一个地理上或地缘政治上的术语,“满洲”这个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精确的含义,它通常被用于西方人的著作里,成为意在分裂中国的潜台词。
日、俄等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以后,独称中国东北为满洲,并有南满洲、北满洲之称。后来,随着其侵略势力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更将东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哲里木盟诸旗合称为满蒙。日本人之所以对满洲、满蒙的名称情有独钟,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他们称中国东北为满洲,就是要在世界上造成一个错觉,为其侵略行径彰目。显然,日本利用把东北叫做“满洲”,就是要把这种错觉扩大,目的是为了把我国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开路,为傀儡政府伪满洲国奠基。
现在,仍然有某些日本人称东北地方为东北亚,也就是亚洲的东北部的意思;如果说到黑龙江,将称作亚洲东北部的黑龙江,这完全是自然地理上的一个称谓,不包含有国家对领土所有权的意义,这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和认可的。中国东北就是中国的东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满洲还是东北亚,都不能用来代替中国东北。虽然它们只是一个词语,其中却包含了很多的含义。日本将中国东北称为满洲,赋予满洲以新的涵义,并对之大加宣传,使得满洲成为近代史上一个流传甚广、充满特殊意味的名词,其目的在于割裂东北与中国的文化传承,为霸占中国东北作理论上的准备。正如《东北史纲》卷首“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中所说的那样:“日本及西洋人之图籍中,称东三省曰‘满洲’,此一错误,至为浅显,而致此错误之用心则至深。满洲一词,本非地名, 《满洲源流考辩》之已详,又非政治区域名,从来未有以满洲名政治区域者。此一地段,清初为奉天宁古塔两将军辖地,而奉天府尹辖州县民政,与山海关内之府厅县制无别。康熙以来曰盛京省,清末曰东三省,分设都府。有清二百余年中,官书私籍均未尝以满洲名此区域也。此名词之通行,本凭借侵略中国以造‘势力范围’之风气而起,其‘南满’、‘北满’、‘东蒙’等名词,尤为专图侵略瓜分中国而造之名词,毫无民族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根据。自清末以来,中国人习而不察,亦有用于汉文中者,不特可笑,抑且可恨也!” (傅斯年、方壮猷、徐中舒、萧一山、蒋廷黻: 《东北史纲》初稿)
二、称中国东北为“满洲”的危害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通过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从俄国手中得到了旅大租借地和长春到大连的南满洲铁路权。随即“南满洲”就成了日本在中国东北殖民地的代称。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不断膨胀,将长春以北地视为囊中之物,相应有了“北满洲”之称。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又把触角伸向了内蒙,故又有“满蒙”一称。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全东北,“满洲”成为日本人对中国东北的统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长期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首先在东北扶持清室末代皇帝傅仪,在长春设立伪“满洲国”,作为其统治中国东北的傀儡政权,并将中国东北划为伪“满洲国”的统治区域,给“满洲”赋上了“国号”的涵义。为了实现精神统治,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奴化教育”向东北人民大力灌输“满洲”的概念,日本帝国主义竟颠倒黑白,称“满洲”自古以来就是当地民族地方政权范围,肆意歪曲历史,割裂东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妄图从文化上使东北与中国断根。日本在东北设立各级各类殖民学校,向中国民众灌输这样的思想:“东北向来就是满族等各族独立行使统治权的地区”,如辽、金、后金乃至大清和今天的“满洲国” (康丽:《为“奴化教育”留下罪证》, 《中国教师报》,2004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就是通过这些严重歪曲历史史实的语言,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并且,通过“奴化教育”让东北民众淡化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极力培养东北民众对“伪满洲国”的认同感。
日本帝国主义还通过歪曲历史的学术研究将伪“满洲国”定位为与唐代的渤海国一样,都是由满洲人自己建立的国家,伪满洲国是渤海国的后身(赵晓刚: 《伪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渤海史研究》, 《九一八研究》第四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告知溥仪“伪满洲国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而是一个新的国家”,同时,日本将伪满洲国与唐代的渤海国拉上了关系,其意图在于把伪满洲国塑造成一个继承渤海国而来的国家。日本的这种做法,努力表明日本出兵侵占中国东北是帮助满洲人将俄国势力驱逐出去,建立满洲人自己的国家,以掩盖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
在这里,日本帝国主义玩了一个蹩脚的文字游戏。它以“满洲”取代中国东北,意在偷梁换柱。它将历史上在东北地区活动过的民族统统称之为“满洲人”,一开始就颠倒了历史,“满洲”这一概念还未出现,何来“满洲人”?接着它又用错了概念,用中国人创造和使用的“满洲”一词称呼东北而又要让“满洲”独立于中国之外;它还混淆了“满”、“清”的关系,主观想将“满洲”人与“大清”分割开来。然而,为了侵略,日本帝国主义不惜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利用愚民政策,采用法西斯的卑劣残酷手段,企图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显然,这种偷换概念,以实现对东北实施精神统治的做法必将遭到彻底地揭穿,使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占领中国东北的美梦化为泡影。
三、中国学者的奋起抗争
就在日本帝国主义学术界人士自以为得计的时候,我国的历史和考古学者针锋相对地作了许多研究工作,驳斥了所谓“满洲”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歪理邪说。
史学巨擘金毓黼在《东北通史》上卷和《渤海国志长编》中提出,箕氏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渤海国都是中国古代的诸侯国、藩国的明确立场” (耿铁华: 《中国高句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观点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之际,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傅斯年针对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谬论,在《东北史纲》一书中用铁的史实证明了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民族和国家的完整和独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此外,李文信、佟柱臣等先生亦对东北地区进行了许多考古学调查。李文信,辽宁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于1937年先后发表了题为《吉林龙潭山遗迹报告》和《吉林市史迹及遗物》的文章,指出在吉林出土的与中原地区出土物一致的汉代陶灶、耳杯和五铢钱,是东北迄今所知最北的汉代资料(佟柱臣: 《中国考古学要论》,鹭江出版社,2004年)。佟柱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他与李文信先生一起到赤峰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在英金河北岸发现了一段长百余里的燕秦汉长城。这段长城西接围场,东连敖汉旗,在我国是继敦煌发现汉长城以后的一次重要发现,而年代远至燕秦(佟柱臣: 《中国考古学要论》,鹭江出版社,2004年),肯定了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的文化侵略政策以有力回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割裂中华文化的罪恶企图。
缩写为bz的单词有哪些?
化学的:Benzene 苯,Benzoyl 苯酰;
国家与域名的: 伯利兹 Belize,中美洲的一个国家 (哈哈,我刚好是那里的居民)。
人名: B'z 日本的一个摇滚团体。
我只知道这些。
中国的根服务器来了?
你说的应该是中国工信部官网的一篇题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同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设立域名根服务器(F、I、K、L根镜像服务器)及域名根服务器运行机构的批复”的文章吧
其实这个批文写的非常清楚,是同意新增设立镜像根服务器,而不是直接部署新的IPv4根服务器,可能有些朋友要大失所望了
DNS的根服务器有什么用?简单的说,如果我们要访问后缀是com或net的网站,就需要通过根服务器来解析WWW域名对应的IPv4地址,如果根服务器被关了,我们无法获取这些网站的IP地址,也就无法正常的访问网站。同样,如果位于国外的根服务器不让解析中国的cn的域名,那么外国人也无法访问中国网站
目前对于IPv4的DNS请求,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标志从A到M),其中美国有一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副根服务器。而日本,瑞典,英国分别有3台副根服务器,中国1台没有。本次工信部批文设立的镜像根服务器,并不是和这13台根服务器地位等同,而是这13台根服务器中某台的"拷贝”
镜像根服务器的意思就是我们拷贝了一份根服务器的数据到中国的镜像根服务器,这样我们在访问网站做域名解析时,就不用绕道国外的根服务器了,直接在中国的镜像的DNS根服务器访问就可以,目前我们国家有四台镜像根服务器,全国60%的流量实际上是到中国自己的镜像根服务器访问的
目前,全世界域名根服务器只有13个,但域名根服务器的镜像服务器有900多台,而且中国的镜像根服务器是全球最少的,而且镜像服务器的正常工作离不开域名根服务器,所以,对于IPv4的DNS封杀,镜像根服务器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屏蔽IPv4 DNS攻击的威胁
中国的镜像服务器就是覆盖这13台根服务器中的了F、I、J、L 根,下图是之前查到的L根的镜像根服务器
所以,这个消息我觉得大家可能有误解,不是部署了根服务器,而是部署了镜像根服务器。IPv4现状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国家在IPv6领域和国外合作启动了雪人计划的测试和研究工作,目的就是打破DNS根服务器的垄断,目前在2017年底已经部署了1台主根服务器和3台辅根服务器。
这也是我们国家大力推进IPv6的原因,只有IPv6我们国家才真正拥有自己的根服务器
ipv6主根服务器和辅根服器在功能应用上有时么区别?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互联网(物联网)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物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国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的飞速发展,使我国跃居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网络速度高的国家。
首先来说说根服务器是啥?
根服务器是干嘛的?我们访问网站,比如百度是www.baidu.com,这其实是域名,它对应的是IP地址比如61.135.169.125,而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网站的具体地址的,我们访问域名是需要解析的。这个解析就相当于翻译,根服务器负责翻译工作,将域名指向IP再返回到请求访问的电脑上。
根服务器就存储了.com等很多域的解析,虽然根服务器没有每个域名的具体信息,但理论上访问每个域名浏览器都要把域名转化为对对应IP地址的请求,最后经过根服务器引导,访问该域名所在的服务器。也就是,我们每访问一个网站,信息都要在美国绕一圈。那如何解决不去绕美国呢?就是全球设置多个主根服务器的缓存服务器,在得到主根服务器的授权后,对主跟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缓存备份,也就是辅根服务器。
主根服务器得到授权来响应对域区的查询,同时,它也是提供所有域区地址的来源。辅根服务器是备份服务器。它们不是域区源数据存放的地方,但它们也授权响应域名的查询。辅根服务器通常从主根服务器获得域区数据。
主根服务器是互联网的主要成员,对Internet中域名数据的发布和查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根服务器总是地址数据的初始来源。主根服务器对域中的域名有最高授权,并因为它们是域区间传送域区数据的唯一来源,就具有向任何一个甚至全部需要其数据的服务器发布域的信息的功能。
既然主根服务器负责互联网最顶级的域名解析,因此被称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美国利用先发优势主导的根服务器治理体系已延续近30年。在过去的IPv4(互联网协议第四版)体系内,全球共13台根服务器,唯一主根部署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有9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1台在日本。
众所周知,网络的起源是因美国军方在军事的需要,我国引入互联网比较晚,导致主要的互联网的管理权、话语权都在美国手中。2005年7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
美国控制了域名解析的根服务器,也就控制了相应的所有域名,如果美国不想让人访问某些域名,就可以屏蔽掉这些域名,使它们的IP地址无法解析出来,那么这些域名所指向的网站就相当于从互联网的世界中消失了。
比如,2004年4月,由于“.ly”域名瘫痪,导致利比亚从互联网上消失了3天。另外,凭借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权,美国还可以对其他国家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例如美国可以对某个国家的某类网站进行流量访问统计,从中大致分析出该国热门网站分布情况和网民的访问喜好等。
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网络在全球的普及率不是很高,网络资源可以充足使用,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后,大量的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的兴起,IPv4的网络资源日见匮乏,原有IPv4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IPv6协议在全球开始普及。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主任刘东介绍说:“工程中心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于2013年联合日本和美国相关运营机构和专业人士发起“雪人计划”,提出以IPv6为基础、面向新兴应用、自主可控的一整套根服务器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此计划获得了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多国支持。”
在IPv4体系中全球总共13台IPv4根服务器,我国连一台也没有,IPv4根服务器其实就是全球互联网的总站,可以掌握全球网络服务。
中国之所以以前一直没有自己的IPv4根服务器,一方面因为这些服务器都掌握在美国手里,一个美国人可以有6个IP地址,而咱们中国却要26人共用一个IP地址。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我们曾向美国申请一台辅根服务器,却屡遭拒绝。这个治理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全球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和分配极不均衡;另一方面,缺乏根服务器使各国抵御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能力不足,为各国互联网安全带来隐患。
毕竟如今的网络攻击早已成为让各国都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根服务器掌握在别人手中,自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而且最致命的地方还在于,缺乏根服务器使得相关国家抵御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能力不足,为互联网安全带来隐患,这个问题是非常棘手的。
在2010年的伊朗的核泄漏事件,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自己本国的网络主导权,进而被攻击的。
“雪人计划”于2016年在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全球16个国家完成25台IPv6根服务器架设(总3台主根),其中1台主根和3台辅根部署在中国。打破了中国过去没有根服务器的困境,打破美国独霸互联网的格局,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 对于这样的消息无疑让人振奋,我们终于不再受制于人,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客人!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开创性的,它不但结束了中国没有根服务器的被动历史,也是中国网络自主化最重要的一步。为我国网络安全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ipv6是中国的根服务器吗?
有,中国有一台IPv6主根域服务器,三台辅根服务器。全球在16个国家一共架设了25台IPv6根服务器,包括3台主根服务器和22台辅根服务器。除了中国所具备的根服务器,剩下的美国一主二辅,日本一主,其余辅根服务器分布在其他多个国家。
根域名服务器是架构因特网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
对于IPv4的根域名服务器,全世界只有13台。1个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台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
在与现有IPv4根服务器体系架构充分兼容基础上,“雪人计划”于2016年在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全球16个国家完成25台IPv6根服务器架设,形成了13台原有根加25台IPv6根的新格局,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部署了ipv6其中的4台,由1台主根服务器和3台辅根服务器组成,打破了中国过去没有根服务器的困境。
根服务器存储了.com等很多域的解析,虽然根服务器没有每个域名的具体信息,但理论上,访问每个域名浏览器都要把域名转化为对对应IP地址的请求,最后经过根服务器引导,访问该域名所在的服务器。
也就是,我们每访问一个网站,信息都要在美国绕一圈(现在已经有技术不必绕道美国了,因为一些缓存服务器已经有了相关域名指引的备份)。
目前,全球及国内政府和机构都在大力推进IPv6网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