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出青年有哪些(电讯机房班班长做什么的)
电讯机房班班长做什么的,十大杰出青年有哪些?
向南林:爱军精武,潜心践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沈阳军区某部高炮团修理连班长;
赵海清(羌族):舍生忘死,在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绵阳北川县陈家坝乡党委书记;
尼玛拉木(女,藏族):不畏艰险,穿梭于雪山峡谷为藏区百姓传递真情的云南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邮递员;
刘春红(女):顽强拼搏,在奥运赛场上展示中国力量的国家举重队运动员;
宋征宇:勇攀高峰,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屡立战功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
张泉灵(女):奋不顾身,勇于追击重大事件现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胡果(女):奋笔耕耘,在重大事件中及时发出舆论先声的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
金晶(女):英勇无畏,用柔弱身躯毅然守护奥运火炬的上海普陀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工会副主席;
王洪军:勤学苦练,成功开创轿车修复新工艺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工长;
谭晶(女):德艺双馨,用优美歌声和真挚爱心奉献社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演员。[4]
打仗时是如何知道对面军队的番号的?
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自古以来,凡是战争都要了解对方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兵力多少,装备如何。假如全然不知对方的情况,这仗自然就没法打。想要了解敌对方面的情况,无非是通过下面几个渠道。
一,战前情报收集整理但凡是正规部队,大概都有情报部门,就是专门做敌对军队这个情报收集整理工作的。一场战役战斗,对方派出哪支部队,兵力多少,装备如何,过去有过什么样的战绩,部队的作战风格如何,部队的长官是谁,素质怎样,有过什么样的履历,都是情报部门需要掌握的内容。
作战部门根据情报部门收集到的碎片化的所有情报,汇总以后,会给部队提供一些相关建议。部队的参谋部门根据情报部门、作战部门汇总的这些信息,再制定出相应的战役、战斗方案部署,供部队主要决策者参考。
假如这些工作都做得不到位,掌握的情报信息不准确,或者说很少,这个时候,部队往往会派出小股部队前去敌人后方侦查情况,比如我们看到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侦察兵》、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渡江侦察机》,就是这样的情形。
二,俘获对方士兵战争有常规性,也有偶然性。战争初期,对敌方的大体情报已经掌握,无论是敌人,还是自己,建制都是完整的。但是,随着战争向纵深发展,敌我双方都会有人员大量消耗,建制会打乱,武器装备会越来越少,加上敌我双方预备队的逐渐加入,战场原有的平衡会被打乱。特别是大兵团作战,战斗打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打成一锅粥,无论是自己的军队,还是敌方的军队,这时候,就会出现许多不明情况。对方究竟是敌方的哪支部队,也许是原来的那支部队,也许是敌人的另外几支别处驻防的部队穿插了进来。至于番号,就更是一头雾水了。这时候,就需要抓个“舌头”(俘虏)询问一下。
三,通过敌方军队制服辨认凡是一支有建制的正规部队,军装上都有部队番号。左臂上有部队标识,领章、肩章有军衔,上衣胸部有部队番号标志。比如某军某师某团。
另外某些部队还有专门的特殊标记。电视剧《特赦1959》就有一个这样的场景,晋察冀军区教导大队政委王英光和护士梁冬芳、记者徐高平在从战俘管理所回北京的路上,遭到国民党一帮散兵围堵。有过敌工工作经历的王英光就是从这些散兵的左边上衣胳膊肘部有一块补丁的特殊标记,辨认出他们是国军87军的士兵。因为王英光和国军87军军长陈瑞章比较熟悉,陈瑞章认为衣服这个位置最容易破损,因此当初在做军装时,就专门在这个位置添加了一块补丁。就是根据这个情况,加上87军军长陈瑞章此时已经成为我军俘虏,王英光三言两语就把这帮穷凶极恶的散兵说服了,让他们心甘情愿放下武器,就地遣散回家了。可见,在战争时期情报工作是多么重要!
四,战争中的随机性和突发性战争是残酷的,既有其常规性,也有随机性和突发性。有时是可控的,有时又有不可控制性。
在电视剧《亮剑》里,就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场景。孔捷的独立团换防在杨村,夜晚遭遇日军一支小股部队突袭,在猝不及防、全然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下,哨兵被杀,部队仓促应战,结果,敌人无一伤亡,八路军损失惨重,团政委也牺牲了。
事后,他们才慢慢明白,给他们造成重大伤亡的,是日军一支有丰富山地野战经验的山本特工队。他们装备精良,士兵素养很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作战风格狠辣。常常担负战争中的战略任务,即定点清除任务。其实,这支日军特工队的目标并不是八路军孔捷的独立团,而是他们身后大夏湾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与独立团打的这场遭遇战,只是偶遇。
总之,兵者,诡道也。有些部队番号,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得到,有些部队番号,就很难在正常的战争中获得。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初期,我志愿军就是在美国联军不知情的情况下,夜间悄悄进入朝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美军以沉重打击的。等到美军得知他们对阵的,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朝鲜人民军,而是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时候,他们需要做大量工作,了解我军情况。这无疑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困扰。
五,结论
从大的方面看,战争主要分古代战争和近现代战争。
古代战争,打的是君子仗。我们常常在文艺作品里看到这样的场面:
“来将通名?我的刀下不死无名之鬼!”
“我乃常山赵云赵子龙!”
“我乃燕人张飞张翼德!”
“我乃瓦岗寨大帅秦琼秦叔宝!”
我究竟在和谁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被打死了,也知道是死在谁的手里。
而近现代战争,就要通过很多方面的渠道去了解,我们究竟是在和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战斗。
现代战争,和古代、近代战争相比,已经非常复杂。无论是从装备,人员具备的素养,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目前仍然还在持续进行的俄乌战争实际看,既有古代战争的影子,也有近代战争的常规操作,但更多的,则是现代战争所要具备和必须掌握的信息知识,或者说,打的是信息战、网络战。
将来的战争,一旦打起来,想要达到获胜的目标,情况很可能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更加难以操作,无论是战争的强度、烈度,还是人员规模,都不同于冷兵器时的古代战场,不同于热兵器的近代战争。很显然,光是知道敌人的番号,已经不是现代战争的重点了。也就是说,现代战争或未来的战争,已经是穷尽所有办法思路,无所不用其极了。
尽管主观上没有人愿意首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也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原子弹、氢弹、生物化学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加入进来,那时候,我们需要了解、收集的敌人的情报,很可能就不是部队番号,而是部队的代号了。因为无论是部队的指挥员,还是战斗员,很可能并不会在战场上面对面厮杀,而是在计算机控制室,或是在电脑前操作按键。
历史上打的最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场战役,人类的发展史俨然就是一部战争史。可是在人类这么多次的战争中,有一场战争打得最惨烈、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了人类历次战争的数量,那就是——二战苏、德之间爆发的那场不死不休的战争。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有一场战役可谓是对双方都是至关重要、关系到双方生死存亡的战役。苏联失败了有可能会亡国;德国人成功了有可能就会彻底击败强大的苏联。这场战役就是从1941年9月一直打到1942年4月,持续7个月之久的莫斯科会战了。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进攻VS人类历史上最顽强的抵抗。二战期间苏、德之间爆发的那场战略大决战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了。二战期间的任何战场应该都没有苏、德战场那么惨烈、伤亡那么的大,太平洋战争在苏德战争面前只能算是一个战役的级别了。
这场持续六年多的战争,苏德两国从北极圈一直打到了欧洲心脏地带的易北河,战线绵延几千公里。几乎在每场重大战役,双方都投入百万大军,坦克数千辆,火炮数万门。
战斗激烈的时候平均每天都有数万官兵伤亡,双方的目标是:一直打到一方的国土全部被占领,武装力量几乎全军覆灭为止——这才是不死不休的战略大决战。
德国人先后动员了1400万以上的士兵参战;苏联人更是动员超过了3000万士兵奔赴战场。
这场战争下来,双方的伤亡的士兵人数加在一起达到了创纪录的4100万人以上;要是算上双方的平民伤亡人数的话,更是达到了6000万人以上了。
那么在人类历史上所有最惨烈的战役中,莫斯科会战完全可以称之为:最惨烈中的最艰难了。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莫斯科会战的历史中去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这场战役才是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呢?
德国人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了,此时的苏联已经无路可退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出动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苏德战争前期基本是处于完败的状态的。
一是,苏联人自己在战前“自废了”大部分的内力——大清洗运动;
二是,苏联当时没有想到德国人会突然撕毁双方的《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自己。
这样一来导致:苏军在开战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是被德国人吊着打的。
苏联战俘在第一天的战斗里,苏联空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开战18天的时候,德军突进苏联的领土纵深达600公里以上。
基辅战役被围歼的苏军苏联军队当时是成片成片、成建制成建制的被德军围歼。例如:基辅战役中,苏联就有高达66万军队被德军围歼。
在战争开打到九月份的时候,苏军损失高达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轻武器损失400多万件、坦克和装甲车损失15000多辆、火炮7000多门、飞机7000架以上……
到了1941年9月30日的时候,德国人开始进攻其开战以来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莫斯科了——莫斯科会战爆发了。
莫斯科对于苏、德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特别是对于苏联来说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德国人一旦攻陷莫斯科的话,势必会严重打击苏联人的作战气势以及坚持下去的决心。说不定莫斯科失陷以后,苏联人会一蹶不振甚至会真的倒在了德国人的铁蹄之下了。
对于苏联人来说莫斯科那更是极其重要的,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是整个苏联的象征。
如果苏联人自己连莫斯科都没有守住的话,估计苏、德战争已经彻底失去悬念了。外加上前面苏联的重大损失,估计苏联真的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了。
用一句二战时期苏联的名言来说的话就是:苏联虽大,但是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
莫斯科会战那真是史上最强的矛遇到了史上最强的盾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还有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苏联卫国战争中最重要、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开打了——莫斯科保卫战全面爆发。
苏联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首都莫斯科那可谓是下了血本,把老本都搭进去了。早在1941年7月份的时候,苏联人就开始修筑莫斯科外围的工事了。
当时参加工事修筑的大部分都是苏联的妇女们,其中占据了3/4以上,没办法,男人们都去前线打仗了。
兵力上面苏联人也是不敢大意,他们从中亚,远东抽调兵力来保卫莫斯科。远东的部队装备那是相当精锐的,这支军队以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日本从北面夹击苏联用的。
一开始的时候德军的进攻势头依然是很猛,到11月7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莫斯科外围的苏联阵地,几十万苏军又被无情的歼灭了。
此时德国的先头装甲部队离莫斯科最近的距离只有20公里左右了。当时整个苏联的最高层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人的建议是:放弃莫斯科,要不然岂不是有可能被德国人一锅端了。
最后还是在斯大林的坚持以及一锤定音之下,苏联最高层最终决定:誓死守住莫斯科,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放弃自己的首都。
这场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德国人遭遇到了对苏战争以来最大的失利;苏联人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最终胜利,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
那么这场战争最艰难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一、当时的天气情况就已经很艰难了
1941年底-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苏联人的标准来看的话,那都是异常地严寒。莫斯科会战期间最严寒的时候,室外的平均气温基本都是在零下40度以下的状态。
一般都是上午十点的时候天才亮、到了下午三点的时候天基本就黑了,漫天的风雪让双方士兵根本就看不见道路。
在野外战斗的时候,一个士兵如果丢失手套的话,必然将因冻伤而截肢;
受伤的士兵倒在雪地上,基本在半小时里就会失去生命。苏德两军为了取暖以及防止对方利用房屋取暖,他们烧毁了沿途一切房屋,不让对方有躲避严寒的场所。
当时步兵每小时只能走路1到1.5公里,且累到无法持续徒步3小时。此时的积雪厚度普遍超过半米以上。当时苏军唯一能够行动自如的部队就剩下:踩在雪橇上的滑雪部队了。
德军这边就更惨了,由于打到莫斯科已经是疲惫之师,外加上抵御酷寒的后勤物资不足。德军的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由于缺乏必须的防冻液导致全部趴窝了;德国士兵由于缺乏抵御酷寒的冬装,那是整排、整连、成建制地冻死在了莫斯科的城下。
大家试想一下,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战役,这艰难当然是可想而知了。说句更加直白的话,估计都超过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二、当时苏联方面和德国方面都打得很艰难
前面分析过了,莫斯科这座城市对于苏联和德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德国人占领了莫斯科意味着:离彻底放倒苏联就不远了;苏联人失去了莫斯科意味着:离彻底倒下也就不远了。
苏军小战士于是乎,双方在莫斯科那是集中了全部精锐力量的一次不死不休的决战了。莫斯科会战期间,苏联几乎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妇女,只要能动的、能干活的都出动了。
当时莫斯科的市民被全体动员了起来。苏联人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
苏联人发动了50万以上的妇女和儿童来修筑一切可以抵挡德军的工事。例如: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除了发动所有人修筑工事以外,苏联最高当局还把一切能够调动的军队都调回来防守莫斯科了。到了1941年11月的时候,莫苏联又从远东地区紧急调来了数十万大军,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等等。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举世闻名的阅兵仪式。当时这些前脚刚参加完阅兵的苏联战士们,后脚就直奔莫斯科前线去和德国人进行殊死搏斗了。
当时斯大林阅兵时候的一段讲话,也能感受到这场会战的艰难程度。斯大林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的土地、村庄以及人民。我们一步也不能后退——要么选择死亡、要么选择战胜侵略者”。
此后半个月时间里面,苏联所有广播站都在反复播放:斯大林的这次演讲。
莫斯科会战可以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艰难的战役之一。无论是当时的恶劣天气、双方的战斗意志力、战役的惨烈程度、战役的关键程度,那都是无与伦比的。如果说还有哪场战役能够与莫斯科会战相媲美的话,估计只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了。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说莫斯科保卫战是人类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呢?1、当时酷寒的天气已经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了,双方是在零下四十度的天气下进行的殊死搏斗。2、苏联当时已经无路可退了,整个苏联把这场战役当作了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决战在打。3、这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战役,双方都没有退路。说白了就是:最强悍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防守。最后的最后——向所有参加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二战老兵致敬!民国时期城防司令大还是保密局站长大?
谍战剧《潜伏》如果看得足够仔细,应该记得戴笠来军统天津站视察时的讲话:此次来平津,一来是处理马汉三贪腐案,二来就是处理94军副军长杨文瑔“纳妾案”(当然还有秘密目的)。注意两个点,第一是在戴笠生前,军统还没有改制为保密局,第二,这个杨文瑔历史上确有其人,1942年10月调升中央军第94军副军长,而军长则是黄埔一期的牟廷芳。
曾涉“九龙宝剑案”的马汉三那会是军统北平站长,抗战胜利后以大肆“劫收”和贪墨而闻名,那么处理他必须得由“戴老板”出面,这是很好理解的,毕竟是一个系统的,上级来查办下级理所应当。那么这个杨文瑔又是什么来路呢?川籍,黄埔二期毕业,曾任老蒋的侍从参谋,抗战期间在第六战区对日作战也算卖力,累升至第94军中将副军长,还算是比较得宠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已转隶于汤恩伯第三方面军第94军,是最早进入上海市区的重庆方面正规军,杨文瑔率领该军先头部队,自广西柳州乘美军运输机抵达上海,列队开进市区,随后奉命处理军事接收和受降事宜,很是出了些风头的。不久以后,第94军又奉命调归华北方面的孙连仲第11战区指挥,参与了接收天津、秦皇岛等沦陷城市,军长牟廷芳兼天津警备司令,1946年初杨文瑔继任。
所以这个杨文瑔不仅仅是第94军的副军长,其实还兼着天津警备司令,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城防司令”,基本性质相同,全称是某地“警备司令部司令”。至于“纳妾”这个事只能算是个“作风问题”,确实违反了高级将领应该遵守的纪律,影响虽然很坏但是错误性质并不严重,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天津站站长吴敬中是处理不了他的,因为无论是级别还是权力,都在对方之下,所以才不得不由戴笠亲自出马。
先说级别和军衔,军统(保密局)在各大城市的所设的甲种站,站长一般为少将军衔,如果是中小城市的乙种站甚至丙种站,那就是上校、中校都有了,所以军统老家伙吴敬中也不过是个少将的职务军衔。而杨文瑔那是中将警备司令兼正规军的副军长,无论衔级、权势都在吴敬中之上,这个案子他怎么办?不要被影视剧中军统特务的无法无天带沟里去,在黄埔系中央军面前,军统是不敢胡来的。
(戴笠剧照)
同时还应该了解一个历史常识,一般军统或者保密局的某地站长,都兼任着当地警备司令部的第二处处长(稽查处),从而有公开的身份方便调动军、警、宪、特各单位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名义上吴敬中还是杨文瑔的直接下级。一个是警备司令部的司令,一个是警备司令部的处长,这样的从属关系,意味着天津站更不敢把杨文瑔怎么样,只能上报军统局本部处理。
戴笠的职务军衔也不高,当时是军统局中将代理局长,但至少在衔级上不在杨文瑔之下,这是处理军官涉案的基本条件(就好像李烈钧审判张学良必须临时加衔一样)。更重要的是,戴笠作为军事委员会直属的调查局局长,以及跟老蒋的关系、跟汤恩伯的关系,查办一名中将副军长的威权已经足够了,吴敬中去抓人肯定没戏,搞不好还得挨揍一顿,然而戴笠到场的话,没有人敢反抗,那跟造反没什么区别了。
即便是军事委员会改组成为南京国防部以后,保密局天津站和天津警备司令部也是分属两个系统,天津站归保密局长指挥,而天津警备司令部归“参谋总长”指挥。如果保密局天津站在侦办案件中涉及警备司令部的中下级军官,跟警备司令打个招呼是可以调查或者捕人的,比如《潜伏》里面李涯被军方揍得鼻青脸肿,吴敬中就可以要求军方把肇事的团长给“捆到保密局来”,再比如廖三民暴露后,李涯也可以直接去抓捕。
但要是警备司令或者副司令涉案,保密局各站的权限就不够了,警备司令部是民国时期各城市的最高军事机构,理论上指挥着所有正规军、地方武装和宪警特单位,保密局作为军队机构,也在其所辖范围之内。所以假如天津出现此类情况时,天津站要么通过保密局本部转“国防部”派员处理,要么就得是戴笠这样的特务头子顺道亲自处理,别无他法。
所以就衔级和权势来说,民国时期各地的警备司令是大于当地保密局站长的,这一点勿庸置疑,如果保密局有明显的出格举动,有后台的警备司令可以断然处置之(注意啊,得有后台,否则没人敢触这个霉头,到时候在南京打不赢官司,非得被撤职查办不可)。警备司令部有军权,可以调动部队,而保密局就那么几十上百号特务,打架或者火拼是肯定吃亏的,李涯跟人动手都被揍成什么样了,两卡车的兵呢。
然而保密局的性质和任务又比较特殊,它有监视驻军的权力,经常会向局本部打小报告,甚至敢监听军方的电讯联系,防止有“通共”或者起义的情况发生,同时保密局长又可以越过“国防部长”直接向老蒋汇报(这是明文规定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警备司令也不会轻易招惹保密局的站长,这是由蒋政权的特殊架构决定的,一方面是纵容各系统互相牵制,另一方面是大搞“特务政治”。
杨立青向林娥表白是哪一集?
《人间正道是沧桑》第41集,杨立青向林娥表白袒露心扉,爱情的火花正在悄然绽放。
杨立青和林娥在一起是在老穆和瞿霞结婚之后,杨立青在战场上春风得意之时,被老班长范喜亮邀请给国民党军队讲战斗经验,这消息传到了首长那里,就派杨立青去共大讲课(这是杨立青第二次去讲课),回去碰到了老穆,结果知道了老穆和瞿霞的婚事,一时难以接受,饭后林娥就在河边安慰了杨立青,杨立青在听完安慰之后发现林娥比他更孤单,于是决定照顾她一生,自此开始追求林娥!但是没两天的爱情攻势后林娥就被派去了重庆……后来新婚之夜他们彼此谈起心间壁垒,夫妻之名而无实,一直到后来东北二人才开始好转,有了女儿!
- 上一篇: 云数金是合法平台吗(云邀请什么意思)
- 下一篇:什么是备案(拥有什么才能进行网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