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安全运行:,共收录 35812 个站点!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问答 > 域名主机

三国中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冷知识(洛阳市巡查数据中心是干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3-09-18 00:04:30  浏览:
本文目录

洛阳市巡查数据中心是干什么的,三国中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冷知识?

三国时期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纷乱时期,也是我们现代人最喜欢研究和讨论的一个时期,而那个时期,有很多冷知识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三国冷知识第一条:

襄樊之战中,关羽怒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惊得曹操都有迁都的想法了,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的是,关羽虽然在两军阵前斩了庞德,可是若干年以后,蜀汉投降曹魏以后,关羽的后代却被庞德的后人给杀了个精光。

话说庞德在襄樊之战中战死以后,曹操感念庞德的忠义之举,就封庞德的儿子庞会为关内候,并且委以重任,在诸葛诞举兵反曹的时候,庞会虽然受到诸葛诞的胁迫,但是却对曹魏忠心不二,不仅不受诸葛诞的胁迫,反而带领兵士平叛了诸葛诞的叛乱,因此又被曹丕封为乡侯,让其镇守东吴边境。

然而,钟会邓艾带兵伐蜀,庞会知道了以后,上书曹魏政权要求伐蜀,曹魏念其忠义,又体谅庞会报仇心切,就准许了庞会跟随钟会,邓艾一起讨伐蜀国。

在曹魏军队攻入成都以后,庞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城搜捕关羽的后人,而且搜捕到以后,只要是关羽的后人,庞会全部杀掉,以为报其父的在天之灵,就这样关羽的后人差不多被庞会斩杀殆尽,只有一个关平的儿子因为改姓为门才逃过一劫。

三国冷知识第二条:

同样是蜀汉的大将,张飞也斩杀了不少曹魏的将领,像曹操手下的夏侯杰,夏侯兰都是被张飞斩杀,可是在曹魏攻下蜀汉以后,张飞的后人却没有被清算,反而还被封为么列候,得了一个善终,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的左膀右臂,那后人更是数不胜数,夏侯家的夏侯淳,夏侯渊那都是为了曹魏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却没有人为夏侯家报仇,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啊,这都是因为张飞的媳妇就是出自夏侯家的女人,张飞的后人可是跟夏侯家的后人是老表。

原来这张飞的老婆夏侯氏本是曹魏大将夏侯渊的亲侄女,虽然为名门后人,可是终归不是自己的家,所以夏侯氏从小就懂得自食其力,在夏侯氏十三四岁的时候,出门上山打柴,此时的张飞正在附近带领士兵巡视,刚好碰见了打柴的夏侯氏,于是就带回了自己的家中,并且娶其为妻。

而夏侯氏嫁给张飞以后,为其生了两子两女,长子张苞英年早逝,次子张绍则在蜀汉为官,一直到蜀汉投降曹魏,张绍则跟着后主刘禅投降,并且被封为列候,一直活到了善终。

三国冷知识第三条:

汉献帝是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其手里大汉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可是汉献帝却不是一个昏君,而且其在未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遭罪了。

汉献帝在其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遭受了厄运,汉献帝刘协的母亲是汉灵帝宠爱的妃子王美人所生,当时王美人知道自己怀孕以后,害怕自己招惹了当时的何皇后,给自己招惹不测,于是就主动的服了打胎药,准备打掉这个孩子。

可是没想到打胎药竟然没有起到效果,没有成功地打掉孩子,于是王美人只能生下了这个孩子,孩子是生下来了,而何皇后也确实生气了,于是便派人偷偷的给王美人下药,王美人当场死亡,只留下了还是婴儿的汉献帝。

等到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赶到的时候,汉献帝的母亲已经死亡,而汉灵帝最终也没有追究何皇后的后账,只是把还不足满月的汉献帝交给当时的董太后抚养,以免汉献帝在遭遇不测。

三国冷知识第四条:

汉献帝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可是要说起汉献帝最幸福的日子,可能是汉献帝禅位曹丕以后,做山阳公的日子。

汉献帝从小被董太后抚养,没有感受过母爱是什么样子,还没出生就被亲生母亲用打胎药差点打掉,出生以后母亲被人害死,还没成年父亲又死了,父亲死了以后,因为宫廷内乱,只能被迫逃亡。

在逃亡的路上,被董卓所获,本以为可以回宫过上好日子了,却被董卓利用,并且让其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是董卓狼子野心,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没有自主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董卓被诛,可以行使皇权的时候,又遇上了西凉军叛乱,不得已又开始了逃亡。

结果在逃亡路上又落到了曹操手里,而曹操和董卓一样,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只是一个摆设,而汉献帝却不想任人摆布,于是便派人秘密联络朝廷大臣,准备诛杀曹操,以震朝纲,谁曾想事漏,还被曹操杀了自己的皇后,并且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让自己的仇人做自己的老丈人,汉献帝的心里估计已经快奔溃了。

等到汉献帝熬死了曹操,曹操的儿子却比其父亲更加可恶,不仅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想篡夺大汉天下,而且其还是自己的大舅子,估计当时汉献帝就是想哭可能都没有眼泪,最终汉献帝可能看清了形式,也认清了现实,只能禅位给自己的亲大舅子。

好在大舅子对汉献帝还不错,给其封了公爵,赐了封地,并且让其可以在其的封地里继续行使皇帝该有的权利,可是汉献帝可能已经对皇帝的权利麻木了,在被封为山阳公以后,汉献帝没有享受公侯该有的享受,反而是凭借自己打小在皇宫跟着御医所学的治病之术,在自己的封地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在人生的最后,汉献帝虽然丢失了皇位,可是却能返璞归真,融入到真正的生活当中去,没有权利的争斗,没有利益的得失,只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我想可能那段日子是汉献帝一生最幸福的日子吧!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乌台诗案”就是北宋年间一场罕见的文字狱,因为牵连到苏轼、苏辙、黄庭坚、司马光等著名人物而被人熟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以文立国、厚待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围非常和谐的,官员批评君王,书生议论国政属于常态,“乌台诗案”中给苏轼定的罪名就有些牵强附会了。“乌台诗案”的爆发可以说是北宋政治氛围从和谐到激烈对抗这种变化的突出体现,目的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依靠手中的军权篡夺了后周柴氏的江山。一方面是为了抑制武将干政;另一方面是自己得位不正,需要拉拢士大夫阶层,因此赵匡胤定下了文人统治,厚待士大夫的国策。因为宋太祖赵匡打下的基础,整个北宋的政治氛围比较和谐,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皇帝动辄杀戮朝臣的情况,皇帝在讨厌一个大臣,大臣的批评皇帝也得听着,官员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自然敢说话、敢议论朝政。

而且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也使得北宋官员之间的矛盾基本集中在公事,没什么私仇,政治斗争并不激烈,即使有大臣因为什么事情遭到处罚、贬谪,过段时间还有复起的可能。比如宋仁宗年间的名臣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都有过因为朝堂争论离开中枢的经历,大不了去地方任职等待复起罢了;以廉洁公正、不畏权贵著称的包拯当官的时候得罪了多少皇亲国戚,换一个朝代早死了。但是这种政治氛围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就慢慢消失了。

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赵顼继位,他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君主,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启用久负盛名的王安石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凡是变法都会动荡朝局、影响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当时朝中的大多数大臣或出于公心,或为了私利纷纷反对变法,像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为“旧党”。

虽然变法遭到皇亲国戚、朝中大臣等一大批人的反对,但是宋神宗赵顼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会轻易动摇,为了改变王安石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局面,推动变法的进行,宋神宗打破北宋原有的政治生态和规则,以君权的力量将大批“旧党”清出朝堂,破格提拔了一批支持变法的人入朝当职,这就是“新党”。

“旧党”觉得“新党”年轻识浅、不堪大用,“新党”觉得“旧党”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再加上有很多投机分子浑水摸鱼,慢慢的“旧党”和“新党”的辩论就从政见不同变成了人身攻击、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这样一来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来了。

再说回“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苏轼属于年少得志之人,二十二岁第一次进京赶考就榜上有名,文章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许而名扬天下;入朝做官后,苏轼也是政绩斐然,“三年京察”为“百年第一”,按理来说苏轼应该是仕途顺畅、官运亨通的人,可惜直率的性格使得他命运坎坷。

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是反对以偏概全、急躁的去推动变法,再加上“新党”中确实充斥了大量为升官发财才支持变法的奸佞小人,因此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赶出京城。从1071年到1079年,苏轼受到打压一直在地方任职,但苏轼毫不气馁,一方面结合当地情况革新除弊,因法便民,用自己的方式试行变法;另一方面不断写文章、上书指出“新党”变法中出现的问题,王安石两次罢相也证明苏轼的言论是有道理的。

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不甘心变法失败,亲自上阵主持新一轮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这也是“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

北宋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很多,为什么苏轼就摊上“乌台诗案”了呢?苏轼在当时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已经是文坛领袖,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引起读书人的热议和追捧,他对于变法以及“新党”部分官员的抨击让这些人如芒在背,这些人一直想找机会收拾苏轼。随着王安石的退隐,以及宋神宗为了推行新法而日趋强硬的手段,“新党”中的部分人趁机炮制出了“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给宋神宗写了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湖州谢上表》,在这篇公文中苏轼不改书生本色,用隐晦的手法又批评了新法,一下子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先是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挑《湖州谢上表》中的问题,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然后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又从苏轼的《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戏子由》等诗作中挑错,曲解附会说苏轼讥谤宋神宗;再之后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先后上书数落苏轼的“罪行”,请求宋神宗严办苏轼,事情一下就闹大了,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的罪名被传唤进京。

苏轼在御史台受审,坦承了哪些诗作抨击了哪些变法措施,御史中丞李定上报宋神宗的时候就说“苏轼承认了全部罪名”,宋神宗大怒让严加审查看有没有其他涉案人员。御史台四处搜罗苏轼写给朋友的诗词一百多首,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王诜、司马光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新党”人士李定、舒亶、王珪等人上奏宋神宗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善待士大夫的国策,再加上朝中元老、皇亲国戚、甚至于王安石等人为苏轼求情,最终宋神宗没有杀苏轼,将其贬谪到黄州。

“乌台诗案”既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更是北宋政坛的转折点。于苏轼来说,经过这次打击他有些心灰意冷,远离朝政,写的诗文也不再谈论时政、抨击官员,转而畅谈人生哲理。于北宋政坛来说,苏轼差点身死的经历激化了“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不论是哪一方掌权都不论缘由的排斥异己,恨不得将对方斩尽杀绝,新旧党争不断,使得朝纲不振、北宋国力每况愈下终至亡国。

商丘为什么叫商丘?

河南商丘简称“商”,这里的“商”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在古代有一个王朝就叫“商”,它就是商汤建立的商朝。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的老家就是商丘。而商丘呢,原来叫商,后来才改为商丘的。为何在后面加了一个“丘”字呢?这就要从商汤之前说起了。

商汤未建立商朝之前,是夏朝商国的君主,而商国的创始人就是商族的始祖,名字为契。契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也就是尧的异母弟,他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商邑。

商邑指的是商国和商朝的城邑,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商丘。它是商族的起源和聚居地,也是商朝最早的建都地。

知道了“商”的来源,我们再来说“丘”。我们都知道昆仑山有两个别名,一个为昆仑丘,另一个为昆仑虚,昆仑虚也可叫做“昆仑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丘,为大虚也...丘谓之虚。所以商丘,也可以看作为”商虚“,”商虚“又可以叫”商墟“。

”墟“的解释为有人住过但已经荒废了的地方。当初契被封在商,后来从这里迁徙,所以后人为了纪念这里,就将商族人曾住过的废墟称为”商丘“。

那商丘为何又叫商邱呢?

其实这和我们的圣人孔子有关,孔子姓孔名丘,在很多地方对他的名字都有避讳,写丘的时候,经常会改变它的字形,读的时候也会换种声调。

清朝雍正帝为了避孔子名讳,下了一道诏,将所有丘都改为”邱“,因此商丘也就被称为了”商邱“。

根据历史记载和专家考证,商丘是商族的发祥地,华裔商人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建国地,可以追溯到“三商之源”。《三商之源》的文化资源在历史典籍中沉睡了太久太久,当我们深入挖掘,让其从典籍中喷薄而出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被中华母亲河黄河冲刷沉淀的商丘这片沃土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其中的商文化内涵,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研读。

穿过时空隧道,博大精深的三商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玄鸟生商商族起源留下美丽的传说,约距今4500年前,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叫帝喾。自幼聪慧过人的帝喾,

15岁时就参与统治天下,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政权,领有八个部落,掌权后游察四方,向百姓普施恩德,并以仁德、信义和勤劳教化人民,各部落之间和睦相处。春暖花开,艳阳高照,帝喾的次妃带着两位爱女到河里去洗澡。长女叫简狄,次女叫建疵。河流的名字叫做玄丘。他们俩一下水就尽情嬉戏起来。

见皇妃和宫女玩得如此尽兴,实在不忍心打搅她们,便坐在一边的沙滩上静候。二人玩得很开心,笑声响彻天空,直飞云霄。就在此时,忽然有两只玄鸟,也落到河边戏水。鸟玄时飞落。二姑娘一看到玄鸟飞来,便停止了“水战”,凝视着玄鸟上下翻飞。

大鸟停下来,在沙滩上蹦蹦跳跳,可是,当她们一走近,哗啦一下又飞走了,简狄姐妹俩连连抓不住,伤心不已。有人有个青蛙低着头,突然发现脚边沙滩上的玄鸟落了一个圆形的鸟卵!手中拿着的是一只黄鼠狼,仔细观察着。看到妈妈发现了稀罕的东西,姐妹俩又兴高采烈地围了过来。姐姐建疵伸手接过,拿在手里玩儿。简看着妹妹玩耍,心里痒痒的,于是,她又从妹妹手中抢了过去。简抓着鸟蛋,捡起来就跑。

姐姐看到姐姐在跑,便大声喊道:“姐姐,不要跑!当心,不要弄破了简一边跑,一边将鸟卵含在嘴里,一不小心,脚下就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一转眼,这才发现,鸟卵竟然被嘴里的东西吞了下去!简吞下鸟卵后,一直心神不宁。妈妈安慰她说:“没事的,孩子,过一会儿就会好的。”后来有一段时间,简狄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小男孩”。这种“契”,后来成为商族的祖先。从此以后,商族就以玄鸟为他们崇拜的图腾。

最早的商丘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为大地带来了希望,火种从商丘传了下来。如今商丘还有火神台,每年春节都会有大量的香客前来,而火神台已成了旅游景点。每到华商文化节,世界各地的商人们就会返回商丘祭祖。

在黄帝成中塬人部分之后,因木匠专事,并与驯虫部落通婚,从而穿上蚕丝衣裳,在村外树起轩辕门,富丽堂皇,便有“中华”人名。

但是,外来者的轩辕部的一个分支黄帝部族,只有首领官职,没有自己的土地,从而游荡在中塬人的各个部落领域之中。这种到处轮流住人的方式,后来被传为“巡.访”。

那时候,中塬人有祖灵牌位寄给“亳”地。亳地位于安徽省亳州。

亳州最东的威望,无人能超越。由族长炎帝在淮阳居住。于是天地在嵩山之上。国王则住在陕地。在周公辅幼主时,陕地被分为陕西陕

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

太守、刺史和州牧三个官职,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产物,它体现了从秦朝到汉末,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化。

秦朝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地方长官是世袭的诸侯,诸侯在行政、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因此,分封制下的地方政权其实不受中央控制,久而久之周王朝就成了“花瓶”。

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即地方采取郡、县两级政府,官员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监察、考核和调转,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领导。

太守,就是“郡”这一级地方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俸禄二千石,级别等同于九卿(类似于部长级)。县令(大县)或县长(小县),隶属于太守。

跟秦朝略有区别的是,两汉是“郡国并行”,“郡县制”为主体,辅以分封的“诸侯国”,从行政级别上将,封国等同于郡,封国的国相位同太守。

秦朝分全国为36郡,随着人口的的增多,以及边疆地区的加入,两汉时期郡的数量越来越多,到西汉末年扩展到106个郡。

从秦朝开始,以隶属于御史大夫的监御史为特派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巡察各郡国,这种行为被称为“刺”、“刺奸”。随着郡国数量的增多,这种临时性的监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怎么办?

喜欢大权独揽的汉武帝当然不能忍受这种状况,于是他在元封五年设立了刺史一职,专门负责对各郡国的“六道监察”。这六道分别是:

1.针对地方豪族兼并等不法行为的“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2.针对地方高官以权谋私的“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3.针对地方高官司法不公的“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4.针对地方高官选举舞弊的“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5.针对地方高官子弟的“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6.针对地方高官与地方豪强勾结的“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汉武帝将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区,分别由13位刺史负责。刺史虽然也归御史大夫管理,但跟监御史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一:专职

监御史办公地点在京城,到各地属于临时出差,而刺史的工作地点就在各郡国,无论从时效性、及时性,还是对地方的熟悉程度,都是监御史原不能比的。直白一点说,刺史相当于皇帝放在太守身边的一台监视器。

其二:流动

刺史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而是在所监察的数个郡国之间随机流动。这种行踪不定的工作模式,让地方官与刺史发展私交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其三:位轻

刺史的秩俸很低,只有600石年薪,相当于一个县长的待遇。“以小压大”,这是汉武帝惯用的手段,刺史与太守地位相差悬殊,很难形成对等的利益交换,最大限度保证了刺史的“纯洁性”。

其四:权大

后来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远远突破了上述的“六道监察”,甚至直接干预到郡国的行政,于是慢慢地刺史成了太守事实上的上司。

基于这个变化,刺史的地位就有点尴尬,拿着600石的低工资,对品级远高于自己的太守发号司令,声音高了低了都不大合适。

汉成帝时期,太子太傅师丹提了个建议:御史大夫和刺史太重要了,应该将御史大夫提高到与丞相、大司马同等的地位,同时设立州牧,将刺史转正。

朝议结果通过,此从,外朝变成了“三公制”,地方行政单位在郡国之上,多了一个“州”级机构,刺史成了“州牧”。

也就是说,13个“监察区”变成了13个“行政州”,即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益州、交州和司隶校尉部。刺史从御史大夫下属的监察官员,变成了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秩俸也从600石涨到2000石。

按理来说,刺史变成了州牧,刺史这个职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州牧的出现并不完美,很显然这个行政单位太大了,将来十几位州牧一勾搭,中央还不成了摆设?

于是,州牧成了夹生饭,几次被设立,又数次被废除。当然,刺史这个职位也就乘机“梅开N度”。

东汉末年,因为黄巾起义的爆发,汉灵帝授权地方官员可以招募兵勇以平定叛乱。本来东汉地方士族豪强势力就很强,在兵权的加持下,地方官员越来越不把中央当回事。

汉灵帝一琢磨,凭我一个人也斗不过这些士族豪强呐,得拉同伙“斗地主”。于是他开始恢复州牧制度,任命刘氏宗亲出任州牧,让他们代表朝廷去跟刺史、太守们斗。

这一来尴尬了,州牧和刺史“同台竞技”了,那么谁的职位更高,权力更大呢?到底谁听谁的呢?

了解了太守、刺史和州牧的诞生背景,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三国这个特定时期,刺史已经是太守的直接领导者。但相对于州牧,刺史还不是“正式工”,相当于临时授权掌管一方的“临时工”。而州牧从权力上与刺史等同,但是个“转正期”的正式工。

也就是说,一个州不能既有刺史,又出现州牧,否则太守就麻爪了。可事实上,三国时期乱套了,那时候不光刺史与州牧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州,甚至一个州出现两位刺史或州牧。比如刘备曾经被举荐为益州刺史,可那时候益州州牧是刘璋。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朝廷说话不管用了呗,各地官员都搞起了“自封”或“世袭”。为了表示还遵从朝廷,官员们还搞了特别滑稽的仪式:写一份奏章,面向洛阳方向烧掉,表示已经向朝廷请示了。

谁知道五千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谁知道9000年前,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知5000年前,中国是个什么样子,

请来中原河南,参拜郑州新郑黄帝 。

请来中原河南,参观河南博物院 !

文章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