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学制一样吗(为什么用国外的软件很慢)
为什么用国外的软件很慢,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学制一样吗?
美国教育的体制
1. K-12体制
美国大多数州要求16岁以下的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美国儿童通常5岁开始上小学,从学前班(K)开始,直到18岁完成中等学校(12年级)学业。一般而言,小学是从学前班直到5年级或6年级,还有一些学校则一直到8年级。中等学校——美国称为高中——通常指9到12年级。
50年前,小学学生一般直接升入高中,或进入初中就读7-8年级或7-9年级。然而,在过去30年中,初中(junior high school)大部分已被包括6-8年级或与初中年级大体相同的中学(middle school)所取代。据估计,美国目前大概有2,000万从10到15岁的青少年在中学就读。
正如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马克·齐巴思(Mark Ziebarth)校长所说,这两种安排的不同之处在于“初中课程是面向较年少的学生、与传统高中课程类似的设置。其课程安排与高中类似,划分成不同科目。而中学是为了满足青少年的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一个平台”。
中学教育的特点是小组教学和灵活的时段安排,而不是固定的45或50分钟的课程。这些学校也强调分小组、跨学科的课题探讨方式以及能让10-15岁孩子参与的专门项目。美国中学协会(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指出,这些孩子“正在经历他们一生中最为迅速的智力和发育变化”。
为14到18岁学生提供种类广泛的学术以及选修课程的当代大型高中,到20世纪中叶已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固定环节。高中学生还能选择参加众多的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勤工俭学以及其他课外活动。根据所在年级和考试成绩,学生可以学习高级学术课程或一般性课程及职业技术课程。
在20世纪大部分时期,高中被整合成更大的单位,以便向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农村的乡村学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布于县内的各所高中。在城市中,人数多达5,000人的大型校园并不少见,不但有以升大学为导向的课程,还有职业技术课程,能吸引几乎所有人前来就读。
近些年,由于担心这些大型学校的教育水准,人们开始呼吁建立规模较小、学生和教师比例较低的学校。
长期以来,当代美国高中在公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热播音乐剧《火爆浪子》(Grease)、电视剧集《快乐时光》(Happy Days)以及《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等电影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学校里的光明与黑暗面。以高中为背景的热播影视剧有《贱女孩》(Mean Girls)、《鸿孕当头》(Juno)、《校园风云》(Election)和《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等电影以及《贝弗利山 90210》(Beverly Hills 90210)和《救命下课铃》(Saved by the Bell)等热播电视剧集。
2. 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在美国蓬勃发展,其中很多由教会和其他宗教机构管理。曾经在 2007-2008学年的一个数据,就是大约有5,580万学生进入中小学就读,其中约有600万人(约合11%)进入私立学校。
美国私立学校中过半数的学生就读于天主教学校,这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学校体系。其他私立学校则反映了美国宗教的多样性,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的新教派别(Protestant denominations)、贵格派(Quaker)、伊斯兰教(Islamic)、犹太教(Jewish)和希腊东正教(Greek Orthodox)。
美国最古老的私立学校是创办于18世纪的精英寄宿学校。这些学校为美国培养了许多知识界和政治界领袖。
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另有110万学生按照美国50个州分别订立的指导方针在家中由父母教授学业。
美国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或许是它的分权管理。美国的学校基本上由州及地方负责,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与其他多数国家不同,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育体系,只有少数例外,主要是军事院校和印第安原住民学校。联邦政府既不审批也不管理全国性的教纲。
公立教育几乎是美国每个城市和郡县的最大一项支出,主体资金来自当地的房地产税。地方教育委员会多为选举产生,负责管理美国近15,500个学区,从堪萨斯州(Kansas)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小型乡村学校到每年让100多万名儿童受教育的纽约市教育体系,规模不一。
州教育委员会以及一名州督学或专员负责管理当地的学区、制定学生和教师标准、批准课程教纲并经常性地审核教科书的选定。然而,州的主要权力越来越集中在财政方面:大多数州目前都为学校提供大笔资金,以补充地方税收的不足。
地方管理及资助公立学校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富裕和贫困学区之间的差异。近年来,在州法院和公众倡导团体的压力下,许多州已经采取措施来确保学区无论收入水平高低都能获得更加均衡的经费。
联邦政府提供研究与支持来确保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优秀的教育质量,并资助学生贷款项目及帮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尽管如此,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州和地方承担。据美国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统计,各级教育的年度支出大约有90%来自州、地方以及私人渠道。
amd为什么不如intel?
感谢邀请。
十年前可能AMD一直被压一头,但十年后今天的格局又不一样了。
就在上个月,芯片界「千年老二」AMD 的市场份额以 56 % 终于冲上首位。除此之外,AMD 的整体销量,销售金额双双超越英特尔。
而 AMD 上一次超越英特尔,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来,AMD 靠着自家的 APU(加速处理器)的性价比和 FX 系列的超低价可谓活得苟延残喘,这一次的小翻身,会给整个 PC 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大农企要翻身啦
农企牙膏厂,本是同根生
1969 年,一个在仙童半导体做销售的哥们在加州创立了超微半导体公司,也就是AMD。此前一年,同样是仙童出来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联合成立了 Intel。
▲AMD 创始人杰里·桑德斯
尽管 AMD 只比英特尔晚创办了一年时间,但此时的 PC 芯片市场,无论从资源还是人才,AMD 已然处于劣势。
但这并不影响 AMD 来搅芯片市场的局,品牌认可度比不上人家,那我就主打性价比,再弄个高主频或者 64bit 处理器的首发,照样还是能分得市场一份羹。
也不知是不是 AMD 生来就和工农阶级扯上孽缘,自家处理器的代号都是推土机、压路机、打桩机等等,这也使得 AMD 被国内网友戏称为 「农企」。
▲AMD当年的破土仪式.....真是打娘胎里就有农企的基因
从技术上讲,早期的 AMD 其实对英特尔构不成威胁,但其主打高性价比持续给芯片巨头施压市场压力,甚至一度迫使英特尔借助垄断地位实施非竞争措施。
被对手搞得晕头转向的英特尔开始警觉,再不好好走点心,或许要失去芯片界老大哥的位置。
决心洗心革面的英特尔,把 Pentium 4 以及 NetBurst 两个旧架构打入冷宫,并重新研发新架构。
2006 年,海法团队在 Pentium M 基础上研发的 Core 架构出炉,其更强大的内存 I/O 能力以及更低的能耗可谓打得 AMD 难以招架,该架构也沿用至今。
靠着新架构躺着赚钱的英特尔,占据了市场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额。由于长期没有竞争力,英特尔家的芯片制程升级周期越来越长,CPU 的性能提升更是慢得像挤牙膏,纵使是4、5 年前的 CPU ,放在今天也依然不落后。
长此以往,英特尔也被冠以牙膏厂之名 .....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英特尔,毕竟没个势均力敌的对手,自己也很难提上干劲。再说自从2006 年 Intel 酷睿架构诞生之后,AMD 就一直没有在高端市场占到过多少便宜。
十年磨一芯,或缩短 PC 更迭速度
市场研究机构 Linley Group 分析师 Linley Gwennap 认为「除非 AMD 的服务器芯片性能接近英特尔,否则不足以和英特尔展开竞争。」
要想性能接近英特尔,不仅 CPU 要给力,GPU 更是自身的一个软板;可是自己在GPU上毫无建树,拿什么跟英特尔打?
当时的 GPU市场早已被 Intel、ATI 以及 NVIDIA 瓜分,后面两家更是掌控着这个地球 3D 技术的发展。倘若把它们其中一个收入麾下,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打不过英特尔了。
花了 54 亿美元巨资收购了 ATI 的 AMD,得到梦寐以求的 GPU 技术。芯片组技术也大大增强,和英特尔一样拥有一条「CPU+芯片组+集显」的产品线。
但也正是由于收购了ATI,AMD 不仅要在处理器上跟英特尔竞争,显卡方面还要面对 NVIDIA 这样一个强敌,虽说二打一的阵势确实不厚道,但这是自己造作出来的格局啊。
不过 AMD 依然没有放弃,硬是在 CPU 和 GPU 两条线上分别与不同的强敌竞争。只可惜本身在市场和资源上不占优,加上之前收 ATI 可谓下了血本。终究在双拳难敌四手的局面下,退出了高端CPU市场,英特尔也因此在高端市场躺着赚了七八年。而显卡上,AMD 更是被 NVIDIA 吊着打。
背负着「千年老二」之称的 AMD,铁了心要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英特尔平起平坐。在大部分 PC 厂商把英特尔的处理器作为自家产品首选的局面下,AMD Ryzen 系列芯片横空出世,一举成为整个市场的焦点。
▲AMD 首位女性 CEO:苏姿丰
美国时间 2017 年 2 月 21 日,AMD 总裁苏姿丰女士正式公布锐龙 AMD Ryzen 7。芯片基于最新的 Zen 架构,在性能,吞吐率和能效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在多核心效能上,Ryzen 7 更是大幅领先英特尔同价位段的酷睿 i7 处理器。跑分上也是紧追 Intel i7 6900K,而价格却不到 i7 的一半。
有竞争力的产品,直接改善了 AMD 的境况。在 Ryzen 推出后,本来在 2 美元(2016年初)徘徊的 AMD 股价,一跃怒涨到了 12 美元,让很多人不禁欢呼:
「AMD 终于要翻身了!」
GEEK君有话说
尽管这一数据仅来自德国的一家零售商,但它确实表明,时隔十年的 AMD 终于攒回与 Intel 叫板的底气,同时也为游戏玩家和系统集成商提供了可行的第二选择。
Ryzen 7 的推出,一方面给英特尔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一定程度改变了 PC 市场更新的进度。倘若英特尔迎头赶上,推出性能更高的处理器或者更先进的架构,那么无疑将加快 PC 产品的迭代。
唉,有竞争也不一定是好事,产品更迭太快,钱包吃不消啊。
请问有什么好的软件推荐吗?
Google翻译。
小学英语语感怎么培养?
最佳的英语语感培养路径就是:
听力—高频词/自然拼读—分级阅读—桥梁书阅读—章节书阅读。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汉语的语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淬炼形成。像我家豆子阅读汉语书籍,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我常告诉他:“可以根据你的感觉和经验去猜啊,继续读下去,不要停!如果你觉得很奇怪,那就可能猜错了”。这种“猜”并不是胡乱的猜,而是有的放矢,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理解、判断和联想,是语感,而这种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家豆子,从一岁半开始,就坚持每天听大量的音频,内容由简到难,涉及的科目很多:自然、历史、科技、军事…最近又迷上了侦探小说。由于听得多,我们在进入阅读后,发现他的理解能力就比较好。在0-12岁,听对于培养孩子的语感,作用十分巨大。
之所以先提到汉语的语感,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种语言,在掌握时,可以遵循相同的学习规律。所以英语语感的形成可以复制汉语语感形成的方法。方法对了,训练积累足够的时间,必然会形成英语语感。
最近陪着豆子刷英语分级阅读,在做QUIZ时,对语感这个东西颇有感触:我和豆子同时回答,我对题目的理解和回答速度比不上豆子。豆子英语启蒙近两年,幼儿园大班,我学习英语距今断断续续有20多年了,大学英语6级,我真的没想过我比不上他。我的英文语感不如他。
英语启蒙的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下面分享一下豆子学习英语的方法,抛砖引玉,小学生语感培养可以参考。
一、集中火力攻听力 多听多听再多听
豆子是快5岁才开始启蒙的,到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由于认可学习语言必须从听开始的理论,所以启蒙所以我们第一步是集中精力提升听力能力。
训练听力的方法很多:指物训练、TPR(全身反应训练)、儿歌、动画、绘本、分级阅读书。豆子快5岁母语已经比较强势了,那时候都开始痴迷《三国演义》了,所以一开始带孩子学英语时,便遭到了他的反对。
他:我不想学英语!我:不行的,必须学的,以后上学了也要学英语的。咱们先看动画片吧!他:好吧!看了动画后…他:我想看中文的,我不想看英文的。我:不行的。只能看英文的,以后所有的中文动画都不可以看了。不过,你可以看两集英文的,奖励你看一集中文的,中文的你自己选。成交?他:成交!…其实由于一开始听不懂英文,会导致看不懂,而享受不到看英文动画的乐趣,这就需要家长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慢慢引导了,我们在看了半年英文动画后,就没有再提看中文了的要求了,也不用提条件了。在看了一年英文动画后,某一天偶然翻到中文小猪佩奇,看了一会觉得还没有看英文爽,主动要求看回英文。再好的翻译,也没有原汁原味的感觉更好。习惯养成需要时间。
我们到目前看过的动画片有:Big muzzy、Maisy、Penelope、Peppa pig、Caillou、Super wings 、Dora explorer、Super why、Bluey 、Journey to the west等等。我们选择的第一部扫盲动画片是Big muzzy。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这部动画片。
《Big muzzy》是1987年由英国BBC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不得不感叹,BBC出品,必是精品!30年多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该剧非旦没有被拍死在沙滩上,还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各个育儿论坛上,频繁地被提及,被小朋友们喜爱着。Bigmuzzy是教学类的动画片,每集15分钟左右,每集都会讲到词汇句型等,语速缓慢,重复率高,浅显易懂。可在课堂用,也可在家庭启蒙用。缺点就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画质不够清晰。
大童可以采取精读的方式,迅速提升英语听力。我们的精读方法:第一遍看的时候搞懂意思,中文很强势了,中文解释也可以,可理解输入,只解释一遍,听10遍,检查一遍是否真懂了(可搭配闪卡,可暂停让孩子中文解释一下),再10遍,下一集。每集滚动反复听50-100遍。再搭配SSS儿歌(Super simple songs ),基本上就1000左右的听力词汇啦。多听是关键,如果父母一起学习后,用儿歌和动画里面的词句互动,效果会更好。我们当时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任务,有1000听力打底,后期的学习会容易很多。
动画要看500集左右才能打通听力的任督二脉,当然打通后还是需要继续练功,才能一层一层的往上修炼“功夫”,慢慢成为高手。
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
如果时间允许,听力积累至少1000词汇量后,再开始学习一下自然拼读规则和高频词,这样效率比较高。不过大童由于时间不足和已经到了阅读年龄,再少也不要低于500词汇量,可以把练习听力、学自然拼读规则、高频词和分级阅读同步进行。
学习自然拼读规则后,孩子可以将听力词汇解码,转化为阅读词汇,所以听力词汇越多,阅读会越流畅,进入自主阅读的过程越短。听力是说读写的基础,是房子的地基,非常重要,尤其对中国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是听的不够,后期会严重影响说、读和写作的能力。
我们是在训练了一年多听力后,才开始同步学习高频词、自然拼读的,学了一部分高频词和自然拼读规则后开始了分级阅读。我认为一边学高频词和自然拼读规则,一边拿分级阅读来强化是非常好的方式。有些培训机构,将自然拼读规则花了一年多甚至两年时间学完,再开始阅读的时候,发现孩子把前面学的规则几乎忘光了,效果很差。
英语分级阅读读物主要有:The Usborne Reading Programme(图书馆系列)、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阅读树)、培生系列、Heinemann(海尼曼)、Collins Big Cat (柯林斯大猫)、RAZ系列、I can read系列、Step into Reading(兰登分级阅读)、National Geographic Readers(国家地理系列)、攀登英语阅读系列等。
(入门分级怎么选呢?大概的标准如下:基础一般,以输出为目的:选海尼曼;基础一般又想增加汇量:选RAZ;口语水平可以输出,想锻炼表达:选柯林斯大猫;爸妈英语好,适合亲子共读:选图书馆系列;听力口语溜,语法随意切换:选牛津树;上述的入门阶段读过之后:兰登、I can read。)--摘自公众号“Luna的双语习得之路”
资料那么多,时间那么少,全部读完实在是很困难,怎么办?如果没有办法,那么至少也要读一下RAZ和牛津阅读树系列。RAZ作为教材为了需要,牛津树作为课外读物为了兴趣。
我们目前刚读完牛津阅读树家庭版1-3级,花了大概10天时间读完,每本只读一遍。牛津阅读树家庭版国内卖的有1-6级,共58本,包括故事和自然拼读,比学校版(即牛津阅读树的主干部分)少很多,我们计划把家庭版读完再继续读学校版的。牛津阅读树读起来很有趣,很少有孩子不喜欢,我家豆子在读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This is fun!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另外在同步进行的还Reading A- Z(RAZ) 。RAZ相对枯燥,但是其海量的词汇资源,题材包罗万象:故事、自然、历史、科学、地理、政治、体育、探索等等, 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让你欲罢不能。
考虑到直接使用国外账号网络较慢,以及购买国内制作的祖国点读版价格相对高,最后选择了使用好未来引进的版本,APP名字叫ABC reading,有2000多本,虽然没有原版丰富,但是足够读了。根据国内家长和孩子的情况,ABC Reading在使用上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中文解释和家长互动,趣味性增强,我带豆子刷的时候,小家伙还是兴趣盎然的。
由于不是很明确自己能适应的级别水平,所以我们刷的时候是从AA级别开始的,级别低的很简单,我们每天刷3—10本,因为听力基础还不错,我们几天时间的从AA刷到D级别,发现D级别也不难,E级别还没有测试,我们每个级别刷了10本左右,想通过这种方式准确定位自己能刷的级别。每个孩子基础不同,可以自己测试一下,哪个级别更适合自己。简单就往上走一个级别,难就下一个级别多刷一段时间。
豆子从2020年2月21号开始正式刷分级,每天刷3-10本,2020年目标是1000本。读了几十本后,豆子的进步就非常明显了,从之前一个单词都不认识,到现在能自己读出很多单词,他自己非常开心,感到很有成就感。昨天自己拿出幼儿园发的英语书,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一边读一边很开心的跟我说:“我全都认识了?!我以前都不会的”。
不过豆子进步快,主要还是因为听力基础好,所以这里再强调一下,英语听力是一直贯穿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如果给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1000本分级阅读,是一个“小目标”。一定要注意阅读过程中往上升级哦,不要在低级别徘徊太久。
总结一下,最佳的英语语感培养路径就是:
听力—高频词/自然拼读—分级阅读—桥梁书阅读—章节书阅读。当然说和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必须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高频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宝贝学常见词》,这套书还不错,有动画漫画,通过反复有韵律的吟唱,小朋友比较容易掌握,再辅助一些高频词练习题和高频词阅读材料,很快就可以掌握220个常见高频词啦。
自然拼读,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牛津自然拼读世界》,这套书非常权威,有教材有配套习题和音频,非常棒!
豆子做ABC reading课后测试,迅速又享受啊!我是羡慕嫉妒不敢恨!
在此次疫情中民众表现得那么弱智?
很高兴能够回答题主的疑问,美国民众在疫情中表现的很是愚昧与美国科技大国的形象很不符对吧,这个很正常,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美国的教育:别看我们中国的很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往美国留学,而一些高等院校如清华、北大等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留学时,也大多都是选择去往美国继续深造,大有一种美国教育最牛叉的感觉。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高等院校无论是设备、理论以及环境都是全世界最棒的,但是,这只是由于能够就读这些顶级院校的学生,都是来自美国各界的精英层罢了。这些顶尖学府也是为他们服务的。
&哈弗大学,私立!
如果把美国的基础教育比喻为金字塔的话,那么,数量庞大的公办学校就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塔底,少而精的私人学校则是是塔尖的基础教育模式。
简单一句话:穷人享受的是教师资质差、教学理念差、教学环境差的“反智教育”,富人享受的是教师资质好、教育理念好、教学环境好的“精英教育”!
&斯坦福大学,私立!
这两种基础教育的不同,造成美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那就是:美国社会的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多越来越差,出身中产阶级以及以上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好。
&耶鲁大学,私立!
反应在民众上就是:绝大多数的美国民众智商好像都不咋地,甚至严重“反智”!
那你也许会问,那美国普通民众为什么不选择私立学校的精英教育呢?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美国私立学校的学费之高、条件之苛刻足以让绝大多数美国普通家庭望而却步了!
&普林斯顿大学,私立!
美国中等以上的私立高中一年的学杂费大概在5万美元,高大上的私立高中大概在7万美元,我所说的是寄读高中,这些高中分为教会高中和非教会高中,其中教会高中费用要低一些,大概是非教会费用的60%左右,但是课程中夹杂了大量学习宗教的课程。
&加州理工大学,私立!
我们再看一下2019年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工资水平为月薪1200-2000美元属于低收入者,相当于8000-15000元人民币。月薪2000-4500美元(15000-30000元人民)在美国属于技术性白领或者有一定学历的职员。月薪上4500美元(3万人民币以上)的阶层是属于收入比较高的阶层,属于接近金领阶层,比如:大学教授,医生等。
2018年美国的人均GDP为6.25万美元,但是美国3亿多人口中有多少能够达到这个标准,50%还是60%?你不知,我也不知!
从上面的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到,能够将孩子送往教育质量更好、更好的私人学校接受教育的美国普通家庭少之又少,即使想尽一切办法做到了,家庭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不得不为此大肆举债。
而美国的顶尖高等学府如哈弗、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等又大多都是私立院校。虽然它们有着高额的奖学金以及补助,甚至对年收入低于6万美元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全免学杂费等举措。
但是,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你,必须是一个顶尖人才。你必须从经过公办院校的“反智教育”中走出的数千万学生中“杀出重围”,然后再从精英层的围追堵截中过三关斩六将才能跨进这些顶尖学府的大门之内。
就好比你是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一样、甚至更为出色才有与精英层共处一室享受顶尖“精英教育”的资格与本钱!
试问,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家庭能够做到?
美国的宗教: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信奉的是上帝,他们认为生死在天、富贵在命,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所以生也好,死也罢;他们表现的很淡然,当然,我所讲的淡然是表面的淡然,这更多的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所以美国民众大多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美国的价值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美国人信奉的人生哲理。对于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嘴巴巴巴的都会说,我没看到有几个美国民众得了病不害怕的!
与以上的基本相同,阿Q的自我精神安慰罢了,显得自己人生更豁达,更无畏一些。朝鲜战场上我没看到几个美国大兵为了所谓自由故,就负隅顽抗绝不举手投降的。还不是乖乖的当了我们的俘虏,试问,当了俘虏还有自由吗?
都是自欺欺人罢了,我们可别当真哈!
以上就是美国民众在这次疫情中表现的比较“反智”的主要原因!
最后的总结:我们的教育虽然是应试教育,但是却给了所有人一个比较公平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听信某些“砖家”或学者给你灌的“迷魂汤”,在他们口中,西方教育模式就是顶呱呱,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稀巴烂!
如果,你相信了他们的这些所谓“悲天悯人、苦口婆心以及良善直言”的话,就等着掉坑里吧,掉进去再想往外爬?门儿都没有!
我们应该感谢国家,感谢国家没有听信这些“公知”的妖言惑众,否则,我们的孩子将永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