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现在的待遇水平如何(什么系统和美国的什么系统)
什么系统和美国的什么系统,博士现在的待遇水平如何?
中国有多少博士,博士现在的待遇水平如何❓这个提问是两问,前面一个非常容易回答,但后面一个问题,非常难回答。原因很简单,前一个问题是比较固定的答案,而后面一个则不一而足,一言难尽!
我国拥有多少博士研究生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人才数据统计,自1997年到2018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大约为78.8万人,招收人数约为120万人左右,2018年初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约为38.9万人。
我在多篇有关文章中(可在我的头条号中输入“考研”和“博士”关键词查阅),多次反复说过,到了2021年,中国自1983年首批自主培养的18名博士毕业,并被隆重授予博士学位39年以来,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已超过80万人。而对比和思考中,就会发现,到2021年,读博人数已超过140万人,而真正学习毕业而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只有80万/140万的比率。而2020和2021年,已成为中国自1977年11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三个人才培养的重大节点。
1996年全国部分省市,开始大学扩招,到1999年,中国全面迎来了第二个高等教育改革变化的重大节点一一大学扩招。而2020年,大家又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变化的第三个重大节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迎来了较大规模的扩招。2018和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是79万和84万,而2020年则达到了110.4万,突破百万大关,2021年至少超过120万人(研招刚结束,还未见确切统计数字)!
而2018年和2019年,全国招收的博士生数量分别是9.55万人和10.52万人(首次突破10万大关),而2020年也是10万余人,2021年招生的博士生数量,预计也将超过10万,有消息说甚至会达到12.5万人。
博士研究生修读年限多为4-6年,且发论文、毕业压力较大,故对于不是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同学来说,很少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博士学历,对于过去和今天的中国社会,最对应的方向和去处,当然一直主要是大学、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但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应该知道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队)现在的博士招聘数量,对应自身容纳数量和岗位愈加有限。而民办的科研机构数量,依旧不足,容量有限。因此,这是中国博士产出结构和方向性的大问题!
既然,博士就业的主渠道,依然是大学、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那么就必须告诉大家,如果在这些地方,不会因为你是博士,就工资待遇会增加,而是因为你科研能力强,职称得以提高(不想谈“非升即走”,已有多篇文章论及),你才能得以收入增加。多数大学、高校,博士升到副教授,工资收入也就10~20万。即使到了教授,也很难超过30万。
当然,这也得看学校、专业,你的能力、个性、名气和关系等等。如果是在博士阶段就有课题(方向和实际)和能力,又有一定的人脉和交流能力,那自然是课题和项目不会少,人忙钱也不会少。
如果,真能得到企业、医院等和社会实用和实干,那待遇收入,就更不好说了。那是你有本事啊!拿多少钱,都不奇怪!
以上,我已说了不少,想多了解,宏观把握、微观自我,看我的其他相关文章!最后,祝所有博士生顺利毕业,靠能力多挣钱,为己谋福,为国出力!
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
是按照供能比其他,有氧供能比例多偏有氧运动,反之亦然。那么怎么区分什么是有氧运动什么是无氧运动呢?
我们先从人体供能系统来了解下。 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糖酵解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 后两者供能不需要氧气参加,所以又被称为无氧供能系统。
要注意! 在做任何运动,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都是同时供能只是参与比例有所不同噢。 根据供能参与的比例,也是区分什么是有氧运动什么无氧运动的标准!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1顾名思义就是有氧气参与情况下的供能。 供能物质为包括糖 蛋白质 脂肪。其中人体在安静和低强度运动主要消耗脂肪。
代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适合耐力和长时间慢和中低强度运动 持续运动3分钟以上。
快走。慢跑,单车等都是属于有氧供能系统参与较多的运动。
无氧供能系统1 氧气不参与供能
2供能物质为糖或者ATP
3 代谢物产生乳酸或者无生成物,运动强度中高强度以上 4持续短,几秒到1到3分钟。
举重 器械训练 高抬腿 冲刺跑 等 有氧和无氧运动并不是完全对立。 举例来说跑步是典型的有氧供能参与,但是如果进行冲刺跑和快速跑就要归到无氧系统供能。
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在健身房撸铁就无氧运动,其实也不尽然。 如果将一组举铁训练时间安排在3分钟以上,强度以中低强度为主,那么这时候就是有氧代谢系统参与更多了。
看运动方式是以无氧供能还是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主要衡量标志是强度和持续时间。
强度一般以运动心率作为衡量,在安静或者中低强度下持续3分钟以上,就可以称为有氧运动形式。 而在中高强度下,持续时间较多,运动心率较高一般我们可以称为无氧的运动形式。
所以什么是有氧运动什么是无氧运动,你搞清楚了吗?
高德百度和腾讯等地图是北斗系统吗?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现在除了苹果手机用户意外,基本都已经使用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手机使用哪种卫星定位系统不是软件APP决定的,而是手机自身的硬件芯片决定的。手机中有相应的硬件--芯片来决定手机使用哪种卫星定位系统,这些芯片可能是单独的芯片,也可能是集成在手机SOC中。目前市面上的手机,除了苹果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支持北斗、美国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等多种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混合定位。
手机支持哪种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在手机的官网上很容易的查到。
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华为Mate 20 Pro:
高德、百度、腾讯这类的地图APP也好,一些要求位置服务的APP也好,本身没有搜索卫星信号的设置,而是直接读取手机提供的定位服务。换句话来说,由于我们目前的手机本身的定位信息是由北斗、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等多种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的,所以,我们现在手机上使用的APP等于是间接的已经在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工作了。
由于苹果手机并不支持北斗,所以不管苹果用户使用什么APP,无和北斗完全无关,这是手机硬件决定的,而不是APP决定的。
总而言之,现在绝大多数市场上可以看到的安卓手机,都已经使用了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而由于苹果手机不支持北斗,不管你使用什么APP,都没有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认同我的看法的请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WiFi的发明历史是怎样的?
谢邀!虽然我们现在认为802.11无线技术是把个人计算设备与智慧手机连接到互联网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实际上它最初是为了连接收银机而发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零售工具和收银机(PoS)计算机系统制造商NCR公司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百货商店和超市等客户,在每次改变商店的格局时都不想重新布线。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当时作出了一项裁决,开放了某些频段可以自由使用,正是这项决定,启发了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想法。通过在未授权的频谱(而不是传统的有线连接)中使用无线连接,电子收银机和PoS系统可以很容易地在商店里面移动,而零售商不必进行重大的商店翻新工作。
尔后,NCR将该项目分配给荷兰办公室之外的一个工程团队,他们面临着要创建一种无线通讯协议的挑战。这些工程师成功地开发了「WaveLAN」,这被公认为WiFi的先驱。NCR不是将其作为一个纯粹的专有协议来保存,而是通过将其作为一个标准来建立起来,因而这个公司将能够在无线连接市场兴起时成为领导者。到了1990年,基于未授权频谱的无线通讯IEEE 802.11工作群组已经形成。
利用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创新的扩频技术能够在噪声环境中减少干扰并提高讯号完整性,WiFi的原始版本最终于1997年正式标准化,其工作时的数据流量仅为2Mbits/s,但却为未来的发展奠立基础。
无线以太网
尽管802.11无线标准在1997年发布,但并没有立即广为采用。较慢的速度和昂贵的硬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了其在大众市场的吸引力,但其发展进程注定要改变。10Mbit/s以太网是当时的网络标准,IEEE802.11研究小组明白,如果802.11也能够达到这样的速度,他们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1999年,他们成功创建了802.11b,这种技术采用了与原802.11无线标准相同的2.4GHz ISM频段,但大大提高数据流量到11Mbits/s,无线以太网终于成为现实。在802.11b标准建立后不久,IEEE工作小组又发布了一个更快的802.11a标准,它不再是工作在日益拥挤的2.4GHz频段,而是运行在5GHz频段,所支持的速度高达54Mbits/s 。 由于802.11a占用的是5GHz的频段,远离了比较受欢迎(因此也拥挤)的2.4GHz频段,因此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具有更好的性能。然而,与2.4GHz无线连接相比,更高的载波频率也意味着其作用范围缩小。由于802.11b具有更便宜的设备和更好的工作范围,证明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无线标准。但是,尽管与802.11a相比,802.11b性价比更高,但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当时的价格仍然不够低,无线路由器和网络卡仍然会需要花费数百美元。 这一切在贾伯斯的一次电话会议后得到了彻底改变。那时苹果公司正在推出新一代电脑,并希望将无线网络作为其功能的一部分。当时设定的条款非常艰难,苹果公司的指定购买价格为99美元,当然其批量可能会很大。此时,朗讯科技公司已经收购了NCR公司,并最终同意了条款。 虽然最初这些似乎都难以实现,但苹果公司的交易最终还是将WiFi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并将其推向主流市场。个人电脑制造商看到苹果公司电脑的强大市场冲击力,因而也希望在电脑中加入无线网络。很快,包括戴尔、东芝、惠普和IBM在内的主要PC硬件厂商都提供WiFi技术。 微软也通过Windows XP增加了对WiFi的支援,并通过与朗讯工程师的合作,微软将WiFi连接内建于操作系统,用户无需安装第三方驱动程式或软体即可以实现无线连接。随着Windows XP的发布,WiFi能够得以内建在全球数百万计的计算机上,也正是的宣告进入WiFi的大时代。 无线革命 在2000年开始的初期,由于无线连接的优势变得越来越清晰,无线网络得以迅速普及。随着企业和消费者开始认识到WiFi的应用潜力,成就我们现在所谓的「移动运算」的雏型,无线热点开始出现在咖啡店、机场和酒店。而家庭用户中的许多人也开始利用宽频互联网,能够轻松地在整个房子实现无线连接。 由于IEEER802.11工作团队的努力,这种最初设计用于连接收银机(参见第一部分文章)的专用无线协议已经成为无线网络标准的基础,也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架构。 提高速度 802.11b在1999年问世,为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便宜的价格让消费者易于接受,11Mbit /s的速度使其足够快速,从而能够替代企业用户原有的以太网络连接。在21世纪开始的最初几年中,宽频互联网迅速被市场接受,支援802.11b取得了显著地成功。无论是普通消费者或企业用户都发现,和之前的DSL、有线或其他宽频技术相比,无线是一种更好的高速连接方式。 随着宽频互联网提供的高速度成为常态,消费者的电脑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音乐/电影分享和串流媒体音乐等更高频宽的应用,开始在消费领域愈来愈受欢迎。 与此同时,在商务需求上为达成,VoIP、文件共享、印表机共享、以及桌面虚拟化等各种业务应用,无线网络必须提供更高速来与以太网络竞争。 即使在2000年代初期,802.11b能够支援的速度也远远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在有线方面,10/100以太网却已经是一个普遍的标准。在100Mbit/s速度下,它比802.11b标准的11Mbit/s速度快了近10倍。扣除802.11b通讯协定本身的必要浪费意味着可以达到的最大理论速度是5.9Mbit/s,但实际上,由于802.11b使用的是愈来愈流行的2.4GHz频段,实际速度证明比理论值要低。来自微波炉、无线电话和其他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干扰,意味着现实世界的速度通常不能达到5.9Mbit/s的标准(有时甚至不能接近这个速度)。 802.11g标准 为了解决速度问题,IEEE 802.11工作小组在2003年推出了802.11g。尽管802.11g使用与802.11b同样的2.4GHz频段,但却能够达到高达54Mbit/s的速度。即使扣除通讯协定必要浪费而导致速度降低之后,其理论最大值也可以达到31.4Mbit/s,足以满足要求愈来愈快的家庭宽频速度要求。 实际上802.11g并不是第一个达到54Mbit/s的802.11无线标准,802.11a在1999年已经实现了这样的速度,但它所使用的是另一个单独的5.8GHz频段来实现上述速度。虽然5.8GHz的优点是具有较少的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无线电干扰,但却与802.11b不兼容。考虑到这个情况,以及它较为昂贵的设备,使802.11a只能够在商业市场中得到一些订单,并没有大量普及家庭/消费领域等应用。 透过使用2.4GHz频段而达到54Mbit/s的速度,802.11g在实现高速度的同时也保持了与802.11b的全面兼容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此时802.11b已经被确立作为消费设备的主要无线标准。与802.11a相比,802.11g的向后兼容性以及更便宜的硬体设备是很大的卖点,因此能够很快成为消费领域,甚至渐渐地在相关的商业应用领域成为全新的、更加快速的无线标准。 802.11n标准 于2009年推出的802.11n进一步提高了802.11g和802.11a的速度。802.11n工作在2.4GHz或5.8GHz频段(不同时运行),透过采用封包聚合(frame aggregation)提高了传输效率,还引入了可选的MIMO和40Hz频宽,使802.11n的频道宽度达到了802.11 g的两倍。 802.11n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网络速度。在低端应用中,如果采用与802.11g同一类型的单天线作业,采用相同的20Hz频道宽度配置,802.11n网络可以达到72Mbit/s的速度。另外,如果使用双倍宽度的40Hz频道,采用多个天线,那么数据速度可能会更快,甚至能够高达600Mbit/s(采用四天线配置)。 千兆速度级的无线技术 即将大规模采用的最新802.11无线技术是802.11ac标准,它扩展了802.11n,特别是在5.8GHz的频段上实现了改进,在2.4GHz的射频频段中采用了802.11n的技术,因而可以实现向后兼容。 802.11ac透过支援5.8GHz频段,因而能够实现巨大的160Hz的频宽优势,这在已经很拥挤的2.4GHz的频段中几乎无法实现。此外,通过波束成形(beamforming)和支援多达8个MIMO数据流,提高了可实现的速度。根据不同的配置,在路由器和最终用户设备都具有多个天线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数据速率可以从最低的433Mbit/s到几个Gbit /s。 如果速度还不够快,有更先进的802.11ad的标准(目前已经开始在市场上销售),这种新标准使用的60GHz的「毫米波」频段,即使没有MIMO配置,也可以实现高达7Gbit/s的传输速度,802.11ad的主要问题在于:在60GHz的频率下,无线技术的作用距离和穿透力都大大降低
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代表什么利益集团?
各位准备好,七师弟这篇要上硬货了。倒好茶准备好点心,耐心读完七师弟这则“裹脚布”式的良心回答,大家会有直观认识。许多答主也说到了,民主党左,共和党右,那为什么形成左右之分呢?背后是怎样的逻辑呢?
首先:
我们虽然研究政治,讨论政治,感觉政治无边无际,但是政治归根结底到最现实来讲,就是一群相同观点的人,集合在一起,去把他们的观点利用共权力的手段去实现,这就是政治产生的根本,所以我们需要明白,看待一个党派首先关注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民主党与共和党:是人以类聚的自然结果抛开历史先不说,当前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从职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民主党:高等教育毕业生,知识分子,科教文卫从业群体,白领至金领中产阶层、新闻传媒与娱乐从业群体等。
共和党:农场主、一线体力劳动工人、传统垄断资产阶级、中小规模制造业企业、宗教保守人士、种族主义者等等。
【民主党支持者】
【共和党支持者】
如果再具体地以职业看清民主与共和两党的脸谱,那么大家脑海中这么想,
民主党:教师、记者、医生、律师、科技创新型企业家,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演员。
共和党:工人、农民、煤老板、牧师、鹰派军人、军火能源商、中小企业老板等。
虽然这一脸谱不是绝对的,但基本主流如此。
如果以财富为基准划分出美国的阶层金字塔,我们会发现,刚好共和党引领的是收入金字塔顶端和低端,而民主党代表的是中间,这就是为什么两党竞选,通常选票都五五开的原因。
而这两大群体聚集在一起,我们也就从其政治诉求看到了本质解释,民主党追求左翼普世价值,比如大政府高税收高公立投入、枪支管控、移民放宽、同性恋与堕胎合法。
而共和党追求右翼保守价值,比如小政府低税收鼓励私立,枪支自由,移民收紧,保守宗教教条等等。
而如果我们从政治科学角度去解释的话,那么就是民主党与共和党对于国家公权力的争夺以实现有利于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状态。其本质是一个利益集团意欲取代另一个利益集团实现自己良性垄断的争夺。
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下一个阐述内容,民主党与共和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是怎样的?
两党分别代表两个代差技术革命的利益集团由于历史原因,先于民主党诞生的共和党代表的是蒸汽机与石油革命的利益集团,其中的巨头企业就是钢铁、能源、化工、工业制造(汽车、航空、发动机与军火)等等,这些企业是实体资本的。而民主党引领的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型企业,比如金融、通信、电子、科技、生物、娱乐、传媒、高等教育等。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利益集团划分呢,说白了,就是一群新的企业家对于老的企业家垄断地位的挑战,掉书袋的讲法,就是精英更替。说的形象一点,就是微软比尔盖茨对于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挑战。
两党斗争根源在于两个利益集团“发财模式”不同民主党推崇普世的原因是因为信息革命后的企业,依赖虚拟资本和附加值发财,简而言之叫“知识产权”路径。举个例子,一件NIKE的T恤衫,其在亚非工厂的成本价格不会超过5美元,但是贴上耐克的标签之后,一定不会低于20美元;一台亚非工厂代工的苹果手机,其成本至多是2000元人民币,但是苹果前沿款手机,一般都不会低于5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光把自己的标签贴上去,就翻了一倍多的价钱。更别说,进口药品、进口电影美剧、进口正版游戏等等,这就是民主党的知识产权路径,这种路径需要良好的国际国内氛围以便进行意识形态的商业洗脑与营销,试想美国的战斗机天天在头顶上盘旋,大街上天天是反美游行的状态下,谁敢拿出个苹果呢?电影院里的美国片的票房又会好吗?有会有,但是不会好。
而共和党推崇保守价值的原因在于其代表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必须达到垄断状态方能持续盈利,因为炼钢、冶金、汽车、能源这些产业,并不是美国独一份,各个国家都有,且其他国家借助更好的技术条件与劳动力条件,成本还比美国低廉。在这种情况下,共和党就往往会发起战争,要么打掉对方的垄断比如中东乱局,要么获得对方的市场,比如重建、政治洗牌后的亲美贸易。共和党代表的企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都像军火企业一样:“都来我这买,只有我能卖”。
特朗普就是这样做的,试问自14年开始的全球油气钢铁产量过剩的情况下,美国的能源企业为何能在2017年达到历史级别的能源进出口顺差和军购外贸呢?
答案就在于特朗普一方面搅乱中东产油国的和平状态,另一方面利用军事威逼利诱其他国家必须采购美国的能源与军火。而关税贸易战,则是特朗普牺牲盟友保护钢铁和汽车企业的绝对例证。
两党各自文化不同民主党如同后起之秀和外来新人,加之其群体之中涵盖大量的有色人种群体和少数族裔群体,这就注定民主党的文化基调是包容、和谐与共荣;而共和党犹如当年英雄和本土遗老,其群体当中大都是有历史沿革的美国人和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共和党的文化基调是强大、自负和排外。特朗普的禁穆令、围墙令、难民令、歧视女性丑闻等等,正是这一心态的直接写照。
正是利益与文化捆绑交织,两个利益阵营的博弈,以及政治精英的更替等复杂因素,让我们看到了当前的民主与共和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