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最有前景公司有哪些(在香港secure是什么)
在香港secure是什么,人工智能最有前景公司有哪些?
人工智能最有前景的公司当然是字节跳动了,因为我们大家都在为它“打工”,此时此刻你我正在用“今日头条”,就是在为这家公司生产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数据。而我们这些“打工人”得到的收入却少得比可怜还可怜!首先定义下“有前景”和时间范围怎么看公司前景,什么样的公司有前景?这就要从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去看,即公司为什么存在?虽然每个公司都有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说辞,比如创造美好生活、让社会更美好、满足人类需求等等,但其实最深层次的目的是赚钱,也只有公司赚到了钱,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才能实现。所以,我们不妨把最有“前景”看作最有“钱景”,也就是最赚钱。下图是AI芯片市场规模预测,人工智能市场在快速上升期。人工智能时代预计是一个很长的时期,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每个发展时期,赚钱的方式不同,所以我们不妨把题主的问题限定到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从现在开始以后1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就更有针对性。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哪些公司最有前景吧。人工智能三要素,哪个最能盈利算法、算力和数据是人工智能三要素,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的发展,缺一不可。每个要素都涉及大量的公司和从业人员,我们看下它们具体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算法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的科学,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所以,人工智能归根到底是要进行计算,而怎么计算就是算法要做的事情。
算法就是计算方法,是根据输入的刺激,比如视觉刺激图像,听觉次级声音等,通过计算得出人们希望的智能结果。
人工智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开发出了很多算法,就拿常见的监督学习来说,包含以下⼏类算法:
(1)⼈⼯神经⽹络类算法(2)贝叶斯类算法(3)决策树类算法(4)线性分类器类算法每种算法有包括几十上百种具体的算法。总之,人工智能的算法种类很多,每个算法适合解决一部分问题,还没有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算法。人工智能的算力算力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和算法实现保障。不论是算法的训练,还是算法部署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些都需要算力的支撑。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复杂度的增加,现在对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算力是由各种芯片提供的,有不同类型的处理器芯片可以提供人工智能的算力,包括CPU、GPU、DSP、FPGA和ASIC等。下表是不同类型的算力芯片的对比。
人工智能的数据人工智能是关于数据的科学,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了数据就不会有人工智能。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有了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才能有输入来源,才能从中分析出特征并生成合适的模型。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康奈尔大学贾里尼克教授在做语音识别研究时另辟蹊径,换了个角度思考问题:他将大量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里,让计算机进行快速的匹配,通过大数据来提高语音识别率。于是复杂的智能问题转换成了简单的统计问题,处理统计数据正是计算机的强项。从此,学术界开始意识到,让计算机获得智能的钥匙其实是大数据。
当前时代,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包括语音、文本、影像等等),AI产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垂直领域的大量数据需求。这些大数据需要进行大量的预处理过程(特征化、标量化、向量化),处理后的数据才能为人工智能算法所用。人工智能的金字塔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行业的盈利模式,我引入金字塔模型来说明,共5个层级,每一层是一类公司或者从业者。
5个层级从上到下依次是:
数据消费者数据控制者算法研究设计者算力设备提供者底层数据生产者这个模型,从上向下看,是一个资金产生并进行分配的过程;而从下向上看,则是一个数据产生并进行处理,最后为终端消费者服务的过程。结论:为什么字节跳动最赚钱?字节跳动这类公司实际上是扮演数据控制者的角色,它统治着这个金字塔模型:一方面,它利用自己掌握的数据提供服务给消费者,直接可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它拥有一群庞大的底层数据生产者为其产生数据。虽然,它还需要借助“算力设备提供者”和“算法研究设计者”,但后两者也仅仅是为其服务的工具,它支付给这两者的资金也很有限。
所以说,人工智能时代是数据为王的时代,谁掌握和控制了数据,谁就可以掌握整个生产链,从而坐上收入的金字塔塔尖。字节跳动已经搭建好了整个系统,拥有像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数十个优秀平台,这些平台作为廉价的数据收集入口,同时又是数据消费市场。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特性作为一种可垄断的资源优势,必将为字节跳动带来丰厚的收益。所以说,字节跳动是最有前景的人工智能公司。
谢谢阅读!欢迎在下面讨论交流。
bno护照百科?
7月1日,在港区国安法正式实施后,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国会发言时表示,英方将向30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持有者和近300万符合资质持有BNO的港人提供“5+1”升级方案,即让BNO持有者享5年有限居留许可,之后可申请定居,继而再定居满1年后可申请做英国公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2日的例行记者会对此做出回应:英方无视中方严正立场,执意改变政策,为有关人员在英居留和入籍提供路径,严重违背自身承诺,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而近日,网络上出现谣言称“(香港)政府很快会刊登宪报,要公务员宣誓及强制放弃BNO”,随即香港特区政府发表新闻公报澄清:并无此事。
BNO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但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争议?英国政府此次的提议又意味着什么呢?
London recently announced that Hong Kong residents holding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BNO) passports can come to Britain and seek citizenship after a five-year period, a plan which Beijing has expressed firm opposition to.
The announcement came after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KSAR) took effect on Tuesday.
Meanwhile, some media reports on Friday said the HKSAR government was planning to force its employees to give up their BNO passports. The HKSAR government has denied the claim.
As the BNO passport becomes a focus in the ongoing dispute, CGTN explains what it is, what the British proposal means and why the proposal is controversial.
只是旅行证件,并不享有公民权利
Travel document without citizenship rights
BNO是由英国政府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发给香港人的一种护照,它其实可以被看成一种旅行证件,并不享有公民权利。BNO持有者被允许免签到访英国,但停留时间在六个月内,没有居留权也不能在英工作,同时不享受任何公共福利。
The BNO passport is basically a travel document that does not carry citizenship rights. It was issued to people in Hong Kong by the United Kingdom before Hong Kong returned to China in 1997.
The passport allows its carriers to visit Britain visa-free for six months,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right of abode and cannot work in the country, nor do they have access to public funds, like government benefits.
目前在香港有大约30万人持有BNO,同时另有250万到270万人有资格申请。
英国表示将把BNO持有者免签进入英国的时间从六个月延长到五年,并允许他们在英国工作、学习和定居,并在一年后可申请成为正式公民。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多达300万香港人。
中国:英国违背自身立场和承诺
China: UK is breaking its own position
上周四,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就BNO一事答记者问。
发言人表示,关于英国国民(海外)护照问题,英方曾与中方互换备忘录,明确承诺不给予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香港中国公民在英居留权。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或者“英国国民(海外)护照”,都是中国公民。
如果英方执意单方面改变有关做法,不仅违背自身立场和承诺,也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中方敦促英方客观公正看待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立法问题,尊重中方立场和关切,不以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务。
A spokesperson for the Chinese Embassy in Britain said Thursday that China firmly opposes Britain's offer to provide more privileges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holding BNO passports, and reserves the right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he embassy's spokesperson said that with regard to the BNO passport, in memoranda exchanged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British side declared it would not confer the right of abode to Chinese citizens in Hong Kong holding BNO passports.
"If the British side makes unilateral changes to the relevant practice, it will breach its own position and pledge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law and basic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pokesperson said.
The spokesperson also urged the UK to view objectively and fairly the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for Hong Kong, respect China's position and concerns, and refrain from interfering in Hong Kong affairs in any form.
“虚伪的”提议
'Hypocritical' offer
一边,英国表示要为多达300万香港居民提供工作权和获得未来英国国籍的途径,可另一边,疫情下的英国自身却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五月份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上升至280万人,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专家预测,由于新冠疫情,这一数字今年可能激增至35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鲍里斯却提议,允许来自香港的BNO持有者在获得国籍之前申请在英国工作。批评人士说,这会给英国的就业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
While the UK offers up to 3 million Hong Kong residents the right to work and a pathway to future British citizenship, the country itself is facing serious unemployment problems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Data from the UK 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shows the number of people claiming unemployment benefits rose to 2.8 million in May, the highest since 1993. Experts predict this number could surge to 3.5 million this year as a result of the pandemic.
But according to British Prime Minister Boris Johnson's offer, BNO passport holders from Hong Kong would be able to apply to work in the UK before gaining citizenship. Critics say the strain on the country's job system would be too great.
"I don't think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actually thought through its policy in Hong Kong and what would it means if these three million people were coming into Britain," Ben Chacko, a British political commentator and editor of the Morning Star, told CGTN.
"I think they just picked a number out in the air in order to anno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thout thinking through the consequences of what they are doing," Chacko added.
一些批评人士还认为,这一提议与英国的移民政策不符。
夺回边境的控制权是英国脱欧的主要重点之一。英国一直对移民持强硬立场。 今年2月,英国政府在移民政策中引入了积分制,获得积分的方法包括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和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鲍里斯的提议对来自香港的BNO持有者没有设置收入上的要求。
The offer also contradicts the UK's immigration policies, he suggested.
Taking back control of its borders was one of the UK's main focuses in Brexit. And the country has been taking a tough stance on immigration. In Februar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troduced a points-based system for migrants. Ways to gain points include reaching a certain income level and work experience.
However, there would be no income test requirement in the path to citizenship or cap on numbers for BNO passport holders from Hong Kong.
"I think that this shows how hypocritical the government is, because actually there's a global refugee crisis, there are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are drown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trying to reach to safety in Europe and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oes not let these people in, and yet suddenly they are offering this ridiculous figure of three million people coming from Hong Kong," Chacko said.
"If the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re so concerned about protecting people, there are lots of refugees that they could be taking in," he said.
德国再一次声援华为?
彭博最新消息称,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在提交给议会经济委员会主席Klaus Ernst的信函中表示,德国政府“特别关切”确保未来5G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报道称,德国仍在考虑有关5G潜在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目前,该国尚未就华为在5G网络中的角色确定政策。
2018年以来,美国拉拢多个盟国打压华为,德国政府也频频受到美国施压。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始终不愿意明确表示拒绝华为。因为对于德国人来说,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最好的设备,至于是华为的、高通的、诺基亚的还是爱立信产的都无所谓。
德国甚至不止一次声援华为,今日这封信函可被视为该国的又一次声援。德国之声此前也曾报道称,德国正试图和美国对华为的立场保持距离,德国智库的高级研究员克莱因汉斯也曾表示,德国不应该盲目听从外国建议,德国45%的4G基站是来自华为,但是至今都未被用于间谍活动;欧洲必须承认,中国的产品确实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局局长也曾指出,对于这种严肃的决定需要讲证据。
与理智的德国相比,美国人的做法似乎就显得不太成熟了。美国此前不止警告国民不要使用华为和中兴制造的产品与服务,甚至还曾考虑通过立法完全禁止政府雇员使用华为和中兴的手机。对此,全球安全网站(GlobalSecurity.org)高级研究员乔治·史密斯曾表示,华为和中兴的产品并不比其他产品不安全。他还强调,任何移动设备都会对个人的安全和隐私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而且对于美国政府的做法,外媒其实早就“看穿了一切”。Tom’s Guide网站称,美国这种做法并不新鲜,规避华为和中兴的行动令人回想起去年政府对俄罗斯杀毒软件卡巴斯基(Kaspersky)的突然打击,只不过早在2008年美国政府就对华为起了戒心。
对比这两国的做法,除了可以看出德国人的理智之外,其实也反应出他们对本国科技实力的自信。此外,德国人在承认中国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同时,估计也在反思并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大概也是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了。
为什么苹果得到了宽容?
如果说苹果是“混用闪存”的话,那华为就是“偷换+混用闪存”,苹果的做法大多数厂家都在采用包括华为,华为的做法才是人神共愤,更关键是态度恶劣。
UFS2.0与eMMC5.1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华为P10被喷,主要是UFS2.0与eMMC5.1混用甚至是,UFS是JEDEC发布的新一代存储标准,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全双工模式工作,不论是数据传输技术,还是工作模式,UFS都全面领先于eMMC。可以很明显的看出UFS2.0与eMMC5.1根本不是一个产品。
对于大众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速度。
但是华为被喷的厉害与官方的表态有很大的关系,华为确实没有宣传会采用UFS2.0但是之前的刻意宣传(包括麒麟处理器的宣传)以及早期给媒体的体验机都是UFS2.0,明显的在误导消费者。华为将混用的问题推给供应链,那是他自身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同时期比华为卖的便宜的小米6都没有混用,不觉得羞愧吗?就是这种打死不承认的态度才将事情放大。
更加夸张的是华为说可以保持产品体验的一致性,EMMC5.1与UFS2.1巨大的性能差别是硬件上的差别,绝非软件优化能改进的。这就像你不可能把一个拖拉机优化成F1一样,这种说法简直是在消费者的智商。
MLC与TLC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不同实现方式事实上,SLC、MLC、TLC三者的物理结构是相同的,只是电压位不同,导致了读写和寿命的差异。MLC与TLC还是有实际的差异的,混用肯定也是有影响的,其实不仅仅是苹果很多厂家都在混用。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寿命长,价格超贵。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寿命一般,价格一般。
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速度慢,寿命短,价格便宜。
币圈火热的名词STO是什么意思?
STO简介
据the block crypto报道,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策划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为此,纳斯达克正与区块链技术企业 Symbiont 进行谈判,旨在达成相关合作。这意味着一些初创公司或企业将可以在美国相应的法规监管下,进行更灵活的融资。156
有人认为STO是IPO的2.0版本,有人认为STO是合法化ICO,甚至有不少人还宣称未来将是STO的天下。STO真有这么神奇吗?链虎财经将通过以下五个问题,带你迅速全面了解STO。
STO到底是什么,与IPO、ICO有何不同? 6991
STO,全称Security Token Offer,是一种以token为载体的证券发行,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通过非公开募集和公开募集来对外进行融资,可以将现实中已经存在的金融资产或权益进行代币化,例如公司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信托份额或黄金珠宝等实物资产,都可以转变为链上的数字资产。 3780
拿Security Token和证券类比的话,购买证券,交易是在纸上签署完成,而ST则是通过区块链交易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
ICO,是一种去中心化的、通过虚拟货币进行的融资方式。初创项目可以通过发行token的方式进行融资,token可以作为日后使用对应区块链项目的凭证,也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但并不具有实物资产作为依托。
由于不受管制和门槛限制,发行成本极低。这也导致了ICO很容易滋生各种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IPO,是大多数投资者最为熟悉的融资方式,与ICO相比,IPO价格昂贵且耗时较长,甚至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还需要满足发行规定、监管需求和信息披露等诸多条件。
而STO则更像是一种介于IPO和ICO之间的缓冲带,融合了优点,规避了风险,既具有证券的属性,接受各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同时,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更高效的运行。
STO具有哪些优势?
STO有着实际资产为依托,又以token作为载体发行,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合法合规化的ICO,在监管、效率、成本这三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易于规范监管。相比于ICO导致市场的混乱,进行STO的项目都是需要经过合规审查的,项目代码、团队背调,项目产品等都会经过严格筛查。这样能够有效的剔除劣质项目,净化当前混乱的市场环境。
拓展融资渠道。相比IPO的高门槛,STO拓展了证券代币化的领域,降低了用户准入的门槛,任何人、任何资产都能参与其中,这大大提升了优质资产的全球流通性。
降低融资成本。STO消除了对中间商的需求,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降低了费用,在融资效率、融资时间、融资成本、融资地域、信息对称等方面都优于IPO,更加适合双创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
STO的发展现状如何?
当前市场上已出现的一些关于STO尝试,但都还处于探索试行阶段。
2018年2月,加拿大证券交易所(CSE)宣布将推出一个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证券清算和结算平台,使用这个区块链平台的公司能够向投资者通过证券代币发行(STO)的方式来募集资金,通过CSE平台发行代币的公司将受到相应的证券委员会的全面监管。
2018年6月,美国证监会接受了交易所Blockchain.io依据Regulation D向递交关于豁免注册的Form D。据称该交易所还得到了法国金融审慎监管局(Autorité de contrle prudentiel et de résolution)注册。这是第一个同时在上述两个监管机构“挂号”的数字资产交易所。
2018年9月11日,以太坊开发者Stephane Gosselin公布了一项新提案,Security Token — “ERC1400”,作为一项新标准,把 Token 的互换性(fungible)结合证券相关的业务场景,设计了一套通用接口。新提案主打监管功能,目的是方便用户以合法合规方式在以太坊网络发行证券。
2018年10月,纳斯达克与Symbiont进行谈判,策划推出一个专用于代币化证券的新平台。
STO面临哪些挑战?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STO的概念与愿景无疑是美好的,但在现实融资运用中却也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STO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放宽有关发行证券类代币的证券法,在证券化代币仅仅将传统证券进行代币化的情况下,从现行法律和监管的角度,进行STO并没有很大优势。
其次,为使代币合规,监管机构会如何权衡市场,审查标准与流程的制定也将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再次,资产流动性过高的另一面是可能带来的巨大价格波动,这个风险也是不可控的。
最后,STO哪怕是在监管下实行的代币化,但只要互联网化了,也是无法免受黑客威胁,技术安全方面是一个有待突破的关键。
专家们对STO怎么看?
荣格财经方军表示,STO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是面向机构的融资,还是面向公众?面向机构和企业投资者,那现有的企业股权安排都有。
面向公众,那搞合规去吧,SEC的规范很清楚的地在那儿。面向机构和企业投资者的,Nasdaq的Linq不早就做了吗,完全合规。
高链资本陈钰璋表示,STO是创新,但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STO背后的底层逻辑问题:究竟散户(包括大C)与专业机构投资人,谁更能发现好公司?好公司更愿意拿谁的钱?资产证券化不是真正的需求,是个投机行为。区块链如果要在STO上证明自己,就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究竟怎么提高了生产力?
信睿宝初壮表示,公司这种企业制度会被碎片化,由此而来的股权、债权,乃至货币本身,都会被重新定义。未来投资的主要领域,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股权了。
STO可能是方向,具体形态模式还需要不断进化。监管是滞后的,不能用旧瓶装新酒。资本市场上,监管从来不是中立的,而是参与博弈的一方。并且监管从来不是有效的,监管达不到其所宣称的目标。
通证经济研究者陈智鹏表示,现有的STO大多对应现实中公司的股权、债权或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如果仅仅简单地将现有的证券通证化,那么确实创新不足,产生的价值有限,纯粹只是证券在区块链上的简单映射而已。
纳斯达克首席执行官弗里德曼曾表示:“如果你决定以规范的方式做 ICO,那么我们很乐意弄清楚是否有机会与人合作。”
可以看出,对加密资产保有谨慎态度的纳斯达克对发行证券化代币颇有兴趣,早在2015年,纳斯达克就实行了利用Linq区块链技术进行证券交易。
在全球的逻辑已转向追求资产流动性之际,纳斯达克对STO的积极探索将加速推动合法化ICO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