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安全运行:,共收录 35812 个站点!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问答 > 域名主机

工业互联网该如何发展(服务器为什么云化)

发布时间:2023-09-17 23:56:48  浏览:
本文目录

服务器为什么云化,工业互联网该如何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比现在的消费互联网还要大。

工业互联网比较复杂,因为大量的朋友没有接触过,大量的内容大家都接触不到,更无法理解。

IaaS, PaaS,SaaS是工业互联网的三个层面,到底这三个东西是什么玩意?

用老百姓的话说:IaaS,相当于国家设立的一个开发区。如果你想办企业,你到开发区找一个厂房自己装修一下。就可以办起来了。PaaS,是你租一套已经装修好的房子,你自己买家具去办公。SaaS是对方给你桌椅板凳都提供了,你人来直接办公。

(1)IaaS——最基础的服务器及通讯服务:相当于租用没装修的厂房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整合硬件的服务器,交换机的操作系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被吹上天的阿里云王坚主导开发的“飞天”系统,其中有一个数字能够很好的解释IaaS,可以同时调用5000台服务器,且能够实现存储资源有效的划分。IaaS主要是用来规划物理存储以及信息交换的功能。属于非常基础的系统。这部分企业很少,我们熟知的亚马逊,微软,阿里云,华为云都是这类企业。简单的说,就是建设机房,并且搭建能够管理庞大机房副武器的操作系统。(技术性的内容,这里就不讨论了)

(2)PaaS——提供系统及开发工具,提供各类中间件等:相遇租用装修后的办公楼

可以简单理解为,服务器服务商在统一管理了5000个服务器后,在这个平台上,搭建了模块的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操作系统。举一个例子:你要盖房子吧,那盖房子的系统同生产衣服的系统就不一样。在工业领域,工业云平台就是典型的PaaS,比方说,在租用了服务器后,企业自己建设了自己的工业云平台,这个云平台是能够统筹运行:在线CAD,solidworks,MES等各类软件。这就相当于适合于你们工厂自己的一个分切后的服务器,你先做一个规划,这个地方放这个,那地方放那个。同时提供一些自己后续可能会开发应用到半层品软件包。PaaS目前主要的服务商,一般话都是一个行业的大企业。例如说: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他先开发的就是应用于机械领域的PaaS系统,因为这就是按照他自己的生产整个链条,定制开发的,他向外推广,就是把这个平台规划的方式给复制出来。然后添加一些定制的中间件模块。供应类似行业的人使用。例如说,你是做汽车零部件,那么你也可以参考应用树根互联网的PaaS。包括海尔,航天云网都在做属于一个细分行业的云平台规划。

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PaaS,例如你是做衣服的有90道工序,从原材料,到分部件生产,再到最后组合,包装,销售,下游门店销量反馈,下订单——新一轮生产排期。

你会发现,结构是类似的:原料——生产——销售——新一轮生产。但原料的种类选型,生产的工序前后方式,销售的模式管理都不一样。这就是问什么一个行业要有一个行业的专属的PaaS系统。生产企业的流程不同,需要整个底层架构支持的软件应用也不同。

熟悉互联网的朋友,例如ECS服务器,就算是PaaS的一种。

(3)SaaS——用户直接操作使用,不考虑内容运行结构:直接接触客户的应用

SaaS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见的软件。例如ERP,MES等等这些东西。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软件,最多根据不同情况,定制一下自己的一些小功能。

这类企业很多,很多互联网企业都进入这个领域。我们比较熟悉的ERP系统服务商SAP,思科,用友都有SaaS业务,国内例如纷享销客这类专门的CRM管理系统也属于SaaS的一小类。

好的以上说完概念了。听不懂的留言讨论。接下来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工业互联网整体规模

根据工控研究发布的数据,2018年工业互联网规模达到1350亿。同比增长17.4%。当前的工业互联网智能算是刚刚起步。

工业互联网应用行业:机械,能源行业目前应用领先

机械行业,例如重工机械,装备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发展较快。以前的过程工业,例如水务,化工一直都是以过程控制延伸发展,并且属于牵一发动全身的类型。

并且过程工业目前在过程优化以及产能提升方面,并不绝对依赖工业互联网。

然后离散制造不同,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作为离散制造的典型。上万件零部件的组装和加工,如果真的有一个系统能够让我们全称的可视化的跟踪和了解每一个零部件的情况。可想而知对良品率以及优化产线的效率会有多强的提高。玩过“红警”的应该都知道,你可以用电脑搭建一个城市,并实现运转。那就是你可视化的搭建。现实中我们其实是希望做到这一点。这个也就是简称的数字孪生技术。

国内工业互联网的主要玩家

1.装备自动化:GE、西门子、博世、国内和利时、航天云网等;

2.ICT 企业:华为、阿里、紫光、浪潮,寄云科技、奥普云,国 外的思科、Intel;

3.软件企业(大数据):用友、石化盈科、东 方国信,国外的 PTC;

4.制造业企业:富士康、三一重工、航天 科工、海尔、美的、钢铁企业,国外的卡特彼勒等。 上市公司:弹性最大的应该是用友网络、东方国信、宝信软件、 汉得信息、黄河旋风(明匠智能)等

不同的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侧重点技术也不同。

工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大趋势。当前在最底层的布局中,主要以华为,阿里云,腾讯,百度等为主。在IaaS之上聚合了国内各个行业的顶尖制造业企业。

1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格局与主要的参与者

1.1 阿里 ET 工业大脑

1.2 1.2 三一重工树根互联

1.3 航天云网 INDICS

1.4 海尔的 COSMOPLAT 平台

1.5 东方国信 CLOUDIIP 工业互联网平台

1.6 明匠智能(黄河旋风)——智能工厂系统

1.7 红领模式与酷特智能

1.8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 BEACON 平台

1.9 浪潮 M81

1.10 中控工业——面向未来的工业操作系统 SUPOS

1.11 紫光 UNIPOWER

1.12 徐工 XREA 工业互联网平台

1.13 宝信工业互联网平台

1.14 汉得 SRM 云平台

1.15 华为 OCEANCONNECT IOT 平台

1.16 中国移动 ONENET 平台

2、中国工业互联网在广阔的工业软件层面发展比美国要低很多。且大量的工业软件被外资品牌占据

GE,西门子,SAP,思科在工业软件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且价格高昂。

我们以两大工业软件产品为例:

MES,与ERP系统为例。

2017年ERP系统,外置厂商占据全球前十的水平。

MES 软件市场领域:西门子,罗克韦尔等一直占据前几位。国产品牌一直受到挤压。

工业互联网的整个前景非常广阔,也许你的新基于就在整个领域中。【关注:机器人观察员,本文为观察员原创,转摘注明出处】

通信行业会不会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近日,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详解了5G时代光通信面临的挑战,5G的4种前传方案以及在5G时代背景下光通信产业面临的机遇。他表示,5G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是光纤基础设施的挑战,5G的竞争是一场光纤基础设施的竞争。光纤、光模块,高速光接入网系统将成为5G时代的三大受益者。

5G时代光纤基础设施的挑战

韦乐平主任从两方面阐述了5G时代光纤基础设施的挑战。一方面是5G标准引入了全新的云化网络架构和新的接口,要求基础光纤网以十分之一的4G时延支持十倍的4G速率,压力巨大。另一方面5G是为了保持网络的经济可行性,要求光纤网从架构到技术实现创新,从而控制日益增长的光纤基础网络设施成本。显然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增长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FTTH的光纤基础设施,包括机房机柜,管道管孔,杆路,ODN,光缆,光纤等等。实现固移基础资源的共享,光纤基础设施资源成为5G差异化竞争的主要点。

韦主任表示,固移基础设施共享的优势在于节省投资和加快工程进度,在城市地区未来5G会同时采用厘米波和毫米波,每平方公里覆盖物理基站密度会多几倍,这个数据是中国电信在国内的几个城市做调查而得出的。FTTH的光纤连接数量至少是5G的10倍。所以说现有光纤基础设施有能力容纳5G。为5G无线基站建设专用的光纤将付出巨大的投资和时间成本。利用共享资源可节约多达50%的投资。

第二个优势是扩展性好。随着5G用户数的增加,新业务的应用和消耗流量的增加,5G无线接入网的容量需求会持续增长,而基于各类PON技术的FTTH具有很好的长期演进和升级的能力,可以在同样的光纤基础设施上提供至少几十倍的容量扩展空间。在一个是服务质量好。FTTH具备高质量QoS能力,能很好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三重业务,完全可以支持5G业务。

最后一个优势是同步部署方便高效。5G必须支持基于分组和基于物理层同步,实际网络往往没有外部时钟可接入或接入成本很高。而PON具有适配的架构特性和有效的可调同步算法。

5G前传的技术的方案

会上韦主任介绍了5G前传的技术的方案。他表示,5G前传的技术的方案有很多。从中国电信的角度来看,起码有4种。考虑别的运营商可能会有更多。

光纤直驱。该方案是点对点结构,具有简单低延时,部署快的优点,但是消耗的光纤多,管理功能弱,适合光纤丰富的地区。无源WDM彩光。该方案是点对点拓补结构。DU和AAU需配对彩光模块,具有节省光纤,时延低,维护简单,成本低(省了承载与白光互连模块)的优势;缺点是管理功能弱,无保护,增加了器件插损。有源WDM彩光(M-OTN)。该方案是点对点拓补结构,半透明与无源WDM彩光不同在于接入点需要将CPRI/eCPRI做简化封装。此方案的特点是单级复用、灵活的时隙结构、简化的开销等,试图实现低成本、低延时、低功耗目标。可继承原OTN特点;OAM功能强,天然的硬切片,稳定的低延时,有利于实现综合承载。WDM PON。该方案是星形/树形结构,全透明,属于无源WDM彩光。优势是时延低,全透明。其次是无色ONU开通和运维简单方便,结合星形拓补很适合基站分散,分阶段建设模式。最后,有利于固移融合承载。缺点是可调激光器成本较高;ONU需要满足工业级温度要求,以满足-40度到85度的严酷条件;AWG滤波分光与FTTH能力分光网不兼容。

5G给光通信带来的机遇

韦主任认为,5G基站的大幅增加使光纤成为第一受益者,按现有的3.5GHz频段考虑,由于频段高、覆盖差,比1.8GHz频段差14dB,基站数可能是2倍。若考虑毫米波应用,则基站数还会大幅增加,Fiber BB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5G的光纤用量是4G的16倍。考虑我国4G基站的密度已经很高,在城域间距200-500米左右,估计5G基站数不会增加这么多,光纤用量按4G的两倍估计,至少有几亿芯公里的空间。再加上非技术和非理性的竞争,可能会导致实际市场预期的巨大光纤需求适用于前传的单多模光纤的需求也会增长。

光模块是第二受益者,假设3.5GHz频段的5G基站数是1.8GHz的4G基站的2倍,基站按三扇区考虑,网络架构按照大集中,小集中,不集中考虑的情况下,预计整个5G网络会带来数千万量级的25/50Gbps高速光模块用量。在进一步考虑我国数据中心的巨大发展空间,目前美国占IDC数的45%,我国宽带用户是美国的3倍,但是我国才占IDC数的8%。由此可见高速光模块的发展空间更加可观。

高速光接入网系统是第三受益者。5G新架构使回传/前传容量扩大了几十倍,达数十上百Gbps量级,需引入基于25/50Gbps的无源WDM、有源 WDM OTN/M-OTN、SPN、 WDM PON,对可调激光器、高速光模块和WDM需求巨大,价格敏感。其次,eCPRI系统将成为主导的底层接口技术;5G新架构需要引入F1exE接口支持网络切片;引入EVPN和SR简化控制协议、增强灵活调度能力;引入SDN架构实现业务自动发放和灵活调整。可见5G将为高速光接入系统带来新机遇。

最后韦乐平表示:“5G也将推动城域网和骨干网的容量升级需求。在城域网中,5G的流量将逐渐趋近固网流量;在骨干网中,5G的流量占比也将会大幅提升;光网和IP网需大幅扩容升级,全光网2.0迎来新机遇。”

现今科学技术不能使宽带互联网速度再提升吗?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通信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互联网的速度本来就是一直的提升。

互联网本身,就是由互联网上的手机、电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组成的。

我们平时上网,其实是使用终端(手机或者是电脑)访问互联网上的其他终端或者是服务器的过程。

而上网速度的变快,可能会涉及到终端的性能、接入网的带宽、传输网络的带宽、服务器的带宽以及性能,还有各个网络的互联互通带宽等方面。

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我们上网的速度是一直在变快的。

受益于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家庭内部局域网也是在变快的。

接入互联网的第一部分,是我们家庭(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关键的部分是以太网技术以及WIFI技术等。

家庭级的局域网,核心设备是路由器。

我们现在的家庭路由器,从最初的10M/100M,已经比较普遍的升级为了千兆路由器,以太网接口可以支持1Gbps。

我们使用的无线网络,从支持IEEE 802.11g/n,到了现在普及化的IEEE 802.11ac,到了将要来临的IEEE 802.11ax(WIFI 6),无线接入的速度也是不断的提升的。

接入网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从Modem到isdn到ADSL再到现在的GPON/EPON,也是在不断的提速。

最初的时候,上网还是使用的56Kbps的Modem,后来出现了ISDN技术,不过ISDN在中国快速的被ADSL淘汰,开始支持8Mbps的速度。再后来光进铜退,家庭里的宽带变成了EPON/GPON,开始从20M/50M到现在普遍的100M。

同时PON技术也开始向10Gpon演进,后续还有100Gpon,现在中国的固网宽带也开始向1Gbps级别演进,这和5G的网速是同步的,双千兆建设已经在中国开始。

光传输技术也在不断的演进,城域网、骨干网也在扩容,也支持互联网变得更快。

中国的互联网,主要是三大运营商的城域网、省网通过骨干网连接组成全网的网络,三大运营商不断的升级改造城域网以及骨干网,网络总带宽的提高也使得我们的互联网越来越快。

现在5G来了,三大运营商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容他们的城域网络和骨干网络,推进互联网向更快的速度演进。

服务器相关的技术也使得互联网越来越快。

现在大的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部署,已经基本是云化部署,用户可以访问距离自己更近的服务器资源,这也使得我们的网速变得更快。

而互联网还有CDN技术,也让内容更贴近用户,也让我们访问互联网的速度变得更快。

还有一些服务器的技术也在演进,包括软件和硬件的,服务器响应速度更快,也让我们上网的速度变得更快。

总而言之,终端技术、局域网技术、接入网技术、传输网技术等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快,这些都是技术推动互联网提速,而这个过程将会持续下去。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认同我的看法的请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ZKEYS系统可以为IDC厂商提供什么帮助?

作为一站式IDC及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ZKEYS可以为急需转型云化的IDC厂商提供业务方面的支持,生产各类云产品,通过ZKEYS系统和配套的受控端,IDC服务商将自有闲置服务器及机房资源运用云化技术按需生产成裸金属服务器、云服务器、负载均衡、租用服务器等云产品;从资源方面,支持获取共享资源池,ZKEYS系统集成各类资源的API接口,IDC服务商无需考虑复杂的资源池建设方案,只需对接API接口,一键同步便可把需要的资源开放至系统中,轻松获取各种云计算资源并直接使用自己的品牌对外销售;从模式方面,打造共享ZKEYS生态,ZKEYS系统拥有核心稀缺资源的集采存储能力,并支持本地化资源的导入与调用,最终将IDC的整个生态圈聚集起来,将所有IDC资源打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呼叫中心的前景如何?

现代呼叫中心涉及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Internet技术、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CTI)、数据仓库(商业智能BI)技术、客户关系管理(CRM)技术、交换机(PBX)通讯技术、企业ERP技术和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它已经成为一个统一、高效的服务工作平台,它将企业内分属各职能部门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对外联系“窗口”,采用统一的标准服务界面,为用户提供系统化、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呼叫中心项目对网络资源要求很高,通常通过传统独享电路方式或新型的IP技术方式与业务方的电信网络连接,而这些连接要求本地的电信网络基础发达,有足够的网络资源冗余支持IPLC、VPN、NakedFiber等方式的网络连接。稳固的基础设施为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业务奠定了基石。

2019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在5G相关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移动通信投资稳居电信投资的首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7.3%。

推进网络IT化、软件化、云化部署,夯实智慧运营基础,构建云网互联平台,夯实为各行业提供服务的网络能力;4G覆盖盲点不断被消除、移动通信核心网能力持续提升,夯实5G网络建设基础。2019年,新建光缆线路长度434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750万公里。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光进铜退”趋势更加明显,截至2019年12月底,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9.16亿个,比上年末净增4826万个。

其中,光纤接入(FTTH/0)端口比上年末净增6479万个,达到8.36亿个,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上年末的88.9%提升至91.3%。xDSL端口比上年末减少261万个,总数降至820万个,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上年末的1.2%下降至0.9%。

2019年,全国净增移动电话基站174万个,总数达841万个。其中4G基站总数达到544万个。5G网络建设顺利推进,在多个城市已实现5G网络的重点市区室外的连续覆盖,并协助各地方政府在展览会、重要场所、重点商圈、机场等区域实现室内覆盖。

网络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截止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较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3546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较2020年3月持平。

2019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420万户,总数达到17.9亿户,比上年末增长2.5%。其中因第二卡槽需求基本释放完毕,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从上年1.49亿户降至3525万户,总数达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114.4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2.2部/百人。全国已有26个省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91亿户,比上年末减少105万户,普及率下降至13.6部/百人。截止2020年10月,我国固定电话用户1.82亿户,比上年同期减少4.7%,移动电话用户16.01亿,比上年同期增长0.1%。

截止2020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9.31亿,较2020年3月增长3466万,占网民整体的99.0%;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0亿,较2020年3月增长4024万,占手机网民的99.8%。

)

庞大的网民及通信用户规模,极高的通信设备普及率及上网比例,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给呼叫中心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呼叫中心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文章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