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数据文化理念)
什么是数据文化理念,互联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互联网对当今全人类的意义非常之大,得益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发展了经济,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繁荣了旅游业和商业,提高了贸易和进出口的效率,加快了信息化的速度,迎来了人类新一轮的工业化变革。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1、互联网Internet,最初是美国军方使用的ARPA网,用于军事连接。之后美国南方的几所高校(加州大学等)也将计算机接入这个网络,而美国另一个由国家科学基金赞助的网络NSF也开始和Internet相连,且带来了全美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联网。
接着一些公司也开始连入网络,人们已不仅仅用来共享大型主机的资源,而开始把互联网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开展各种商业活动。
由此,互联网开始迎来质的飞跃,走向全球。短短30年发展成我们当今的模样。
2、互联网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在通信、社交、电子商务、娱乐、出行、旅游、网络服务等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成就了世界各地很多大型网络公司,这些公司提供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产品和工具,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比如美国的谷歌、FACEBOOK、亚马逊,中国的腾讯、百度、阿里、京东等等企业。
当然,所谓“一枚硬币有两面”,互联网也带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暴力、低俗、诽谤信息在网络传播,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各种隐私信息被网络贩卖等。
3、互联网将人类带入更为广阔的领域,甚至是将人类引入到深不可测的地步。
如今,在线视频、云计算、虚拟世界、工人智能等等新的技术和应用都在借助互联网得以传播和发展。包括区块链应用、比特币等等数字货币也利用互联网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些新的东西、热门技术一旦兴起来就没有回头的机会,将来,不知道是人类驱使它们还是它们反过来驱使人类!
什么是认知盈余?
逆水行舟读书会
文化领域创作者
文/逆水行舟eli
我利用一些碎片时间看完了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一书。这篇文章的手写稿也是当时上班路上写的,可以说实践了一遍利用认知盈余来创造内容的过程。
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是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念,提高了我写读书笔记的频率。
1、本书给我最大触动的论断是:“再愚蠢的创造也是一种创造”。
这个论断让我的写作激情重新燃烧,因为我的理解是,这句话告诉我再愚蠢的创造也是有价值的!
克莱·舍基对此解释说:“当群体足够大的时候,不可预知的事情可以变得可以预知。”
这跟量子理论有些相似,单个看一个量子,它的运动是毫无规律的,但是大量的量子集合起来,因为量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就使得这个集合产生了秩序和规律性。“愚蠢的创造”发挥的就是这样单个量子的作用。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肯定了我写作的价值!让我放心,我有写出全世界最愚蠢文章的自由!
这句话的意义还在于它颠覆了古登堡经济原理。
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后新书开始大量创作印刷。但是由于印刷的成本非常高,一旦印刷的某本书不畅销,就会让出版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自然而然的,出版者为了控制和降低这种经济损失的风险,就要对书的质量负责——把关出版的内容,设置出版的内容门槛,决定哪本书值得出版。
出版行为是有经济风险的,可以说直到最近的时期,大家都还是如此普遍认为的。所以传统媒体包括书籍、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直到最近的时期,仍遵循古登堡经济原理——严控内容的。这样的一个后果是,只有专业作者才有在公开媒体上发表言论的能力,只有专业作者才有话语权,同时,新事物的产生成为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到了互联网时代,虽然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但还是一直延续着传统媒体时代的思路,直到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崛起。我们终于在发表文章前不必再获得出版商的准许,我们发表公共言论时终于不再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和许可。互联网上的文章不一定要由专业作者来写作发表,古登堡经济原理失效了。
这时大量的业余作者涌现出来,人们只要轻轻点击发表按钮就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在网上被众人看到。大量的内容开始经由大量的业余作者被创造出来。这些业余作者发表作品但不以此谋生,他们白天有自己的工作,晚上利用自由时间写作。这些业余作者不关心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人看,不关心内容是否会畅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由于没有筛选和门槛,大量内容的涌现稀释了专业作者的话语权,产生了去中心化的作用,传统媒体的舆论控制力因此大大减弱,民众能看到比以前多得多的新鲜信息,信息不对称性大大减弱。
通过社会化媒体,人们能获得比以前更快、更直接、更边缘、更新鲜的信息。就像淘宝网电商兴起让我们能购买到以前很多因为需求太小众而买不到的东西一样,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让我们的信息世界更辽阔,信息开始爆炸,人们获得个人化的能让人醍醐灌顶、能改变三观的信息的机会也在变大。
从这个角度看,“愚蠢的创造”的价值就体现在提供了自由竞争的机制上。没有这种自由,就难以释放出这种万千大众贡献数据和信息的活力,这大概也是对《未来简史》所描述的数据主义的信仰的一个阐释。(参考阅读《读书|震惊!信仰,原来是虚构的故事》)
当然这对社会治理来说不全是好事。社会的兴趣中心应该适度分散开,但还是需要一定的话题集中性存在。社会的力量还是需要主流思想的存在来凝聚。同时也因为没有了筛选,难免鱼龙混杂,大量的垃圾内容也相伴而生。人们将看到比过去任何时期海量得多的信息,这其中看到没用的信息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但是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利大于弊就好。
2、业余作者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自由时间,不计报酬地创造和分享他们的内容呢?(没有门槛也就意味着没有人为你的贡献提供报酬)
这就要谈到本书的标题“认知盈余”这个词。如果把资本家获得工人的剩余价值称为价值盈余,那么相类似的,人们在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称为时间盈余,也就是作者的概念“认知盈余”。
客观上,这种认知盈余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一直都存在,但一直只是用来消费信息,没有用来创造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认知盈余被主要花在看电视、听广播等被动接受的活动上,没有产生出创造价值。
按照书中的说法,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为2000亿个小时,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所需要的时间。
由此可以推测全世界大概每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就有1万亿以上个小时,那么就算这个认知盈余的池子里的水只有10%流向创造和分享,能量也将异乎寻常的巨大。不需要人人都无偿分享和创造信息,只要一部分人这样做,信息量就能爆炸了。
主观上,从人的需求上说,人们除了有消费信息的需求外、还有创造信息、分享信息这两大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业余作者愿意不计报酬地创造和分享他们的内容,这也是自媒体得以兴起的内在动力。
传统媒体时代,大部分的人只能停步在满足消费信息的需求上,因为传统媒体只给了人们消费信息的出口,比如看电视就是如此,人们只能坐在沙发上一个台一个台地看,不能方便地参与其中。
在传统媒体时代,正因为前面所说的古登堡经济原理,创造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需求都因为成本高、门槛高而被抑制。现在社会化媒体来打破了限制,给了人们满足创造信息、分享信息的需求的可能,给了这种需求释放的出口,长期积累的,这种被抑制的需求一旦释放出来,哪怕只是占到认知盈余的一小部分,其能量也将是异常巨大的。
-END-
By逆水行舟读书会
逆水行舟读书会,专注拆解书中智慧
什么是真正的情商?
世界上最难弄懂的不是深奥的道理,也不是形形色色的人,而是我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你想要的一切便会朝你走来。
而控制我们情绪最主要的还是高情商,有些人的智商虽然高,但是如果他的情商低,那么他的高智商显然也不会被人看重。
一、对最熟悉最亲切的人,依然保持尊重和耐心。与你在乎的人吵架的最高潮,能让他全盘崩溃的那句话就在你的舌尖上,你却忍住了没有说。
二、在心情最糟糕的时候,仍会按时吃饭,增添衣服,依然爱自己。关系再好也不能直白的说对方的短处,尤其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三、不抱怨,不指责: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有多少人又能做到绝对的体谅?不单单是为自己考虑,更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四、对生活抱有激情:高情商的人不是没有烦恼,人生他们会将关注点转移,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如果你在抱怨每天千篇一律的工作令你压的透不过气,就大胆的辞职,寻着你要的;
五、善于包容:世上没有忍不得,让不得,避不得,耐不得的人和事,只有斤斤计较,心眼如针尖大小的人。当然,并不是要你没有原则,失去底线,而是要控制好与人交往中自律的那根弦,放宽心态,你会发现宰相也不是那么难做;
六、品德很好:情商跟一个人的德行是息息相关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不是什么高情商的表现,这只是一种人际交往技巧和策略,就不要硬往高情商上扯了,真正的高情商是本身的品德;
七、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感恩:低情商的人凡是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都只考虑自己爽不爽。而高情商的人,愿意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立场和难处,当对方真的无能无力时,能够理解对方,当对方竭尽全力时,会感激对方;
八、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懒惰,当下你的三分钟热度,放空你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你容易被任何事物吸引的眼睛,放淡你什么都想聊两句八卦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做你该做的事。